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5月9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改变股票市场历史运行格局的重大事件,倍受市场各方的关注。股权分置改革已历时一年多,它使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逐步同国际接轨,根本上改变了非流通股的流通估值体系,那么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究竟有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没有提升自身的价值,有没有改善经营业绩是本研究的主旨。
本文采用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对2005年第一、二批改革试点企业财务绩效所包括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前两批试点企业总体经营业绩不俗,但改革后除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明显上升外,通过另外9个指标的研究分析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经营增长比同期下降,债务风险比同期有所加强。另外每股收益的下降幅度大于同期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增长幅度小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平均。故本文认为统计上并不支持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通过后企业经营业绩提升的预期。
本文依靠现代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共研究了四个部分的问题:首先以分析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结构形成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为切入点,分析它的弊端并回顾了历史上四次不成功的国有股减持(变现)的改革实践;其次介绍了有关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对两者关系研究的中外文献回顾与评价,正是诸多文献存在着对样本纵向研究和财务指标选择方面的不足,启示本文结合本次的股权分置改革,来研究后股权分置时代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再次是本文的实证部分即以2005年第一、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为样本,选取反映企业财务绩效四个方面11个公开的财务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改革前后试点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本文通过数据比较认为企业绩效的提高需要市场层面和企业自身基本层面多种因素的集合,而股权分置改革截止到目前为止,仅仅改变了非流通股不能在证券交易市场上不能流通的预期,对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效果甚微。另外西方理论研究认为企业的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两种“趋同”和“侵害”截然相反的利益关系,改革后哪种效应占主流,短时间内无法定论;最后本文对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企业提升经营绩效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