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诞生,该课程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根本宗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贵州省教育厅也发布了《贵州省教育厅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做出了统一规定,其中小学科学总学时数为280个。那么,民族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如何?影响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本文以黔东南州的各级小学为考察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以期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一主要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等方式对黔东南州的11所小学的科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小学按照要求开设一周两节科学课,但是实际上课的课时数与课程表上的课时数有较大差距,科学课被其它课程占用的情况较多。2.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实验课教学技能欠佳。3.实验仪器的利用情况,经过贵州省的普及实验室工作之后,除村级小学之外,各小学都按照《贵州省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建设了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配备了相关的实验仪器。但是,实验仪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部分闲置或大部分闲置。4.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保护情况,大部分学校保管相对较好,小部分学校保护较差。研究二根据研究一的分析结果,再次对黔东南州的学校进行调查,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分析黔东南州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的原因,研究结论如下:1.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课程实施情况并不理想。2.小学科学教师良莠不齐,专职科学教师人数较少,教师的性别、年龄段比例不合理,学历以大专为主,任教年限、职称、培训等情况也存在问题,专业背景复杂,包括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专业,其中半数以上的教师为文科背景。这些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从而影响课程的实施和实施效果。3.在小学科学教师现有的素质条件下,科学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相对比较重要。一线教师更倾向于“苏教版”的科学教材,认为“大象版”的教材过于抽象,从而提升了教学难度。4.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浓厚。学生对待科学课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态度。5.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程度不够,仅有少数家长能够有效地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