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分析并总结历代医家及导师临床中细辛类方剂及相关医案,主要利用它的数据分析功能,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认识,对细辛类方剂的四气、五味、归经、证候、主治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发掘所录方剂的用药规律,挖掘细辛新的用药领域,并总结名中医杨志宏在脑病中细辛运用临证经验,进一步为细辛在临床疾病治疗处方遣药中提供思路、理论依据及大数据的支持。
方法:收集导师门诊及中文数据库中含有“细辛”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临床采集系统录入医案,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建立“细辛类方剂相关医案”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及统计报表系统”模块中方剂及医案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查询功能,提取出录入剂共805首。然后点击相应分析功能按钮进行分析,包括高频药物、用药剂量、配伍规律、核心药对、潜在新方等;通过统计报表进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而对于主治证候类型、主治疾病、细辛单味药用量、用药模式、关联规则等分而讨论,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设置不同参考系数(为得到可靠、满意的结果,多次设置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导师细辛类方剂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00”,置信度设为“0.98”,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0”,置信度设为“0.90”),分析结果,最终总结出各自用药特色及经验,为临证用药提供新思路。
结果:通过对“细辛类方剂相关医案”分析整理,共得出含“细辛”方剂805首。①细辛类方剂中高频药物有细辛、川芎、茯苓、炒白术、蔓荆子、黄芩、天麻、桂枝、葛根、清半夏等;②主治证候:导师细辛类方剂主治证候共34种,高频证候为痰热内扰、痰浊中阻、肝阳头痛;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主治证候39种,高频证候为肾阳不足、脾肾阳虚、风寒湿痹;③主治疾病:导师细辛类方剂主治疾病14种,高频主治疾病为头痛、眩晕、不寐;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主治疾病38种,高频主治疾病为鼻鼽、咳嗽、头痛、痹症。④细辛用量:导师应用细辛剂量从3g-10g不等,其中以10g用量为最多占总数的31%,其次为8g、6g、5g、3g;历代医家使用细辛剂量灵活多变,从1g-30g不等,其中以30g用量为最多占27%,其次为20g、10g。⑤用药模式及规则:导师在脑病治疗方面,常用药对92条,包含16味中药,多配伍清半夏、陈皮、葛根、川芎、炒白术、菊花、厚朴、茯苓、天麻、蔓荆子、蜂房、黄芩、竹茹、泽泻等药使用;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在治疗疾病方面,常用药对10条,包含9味中药,多配伍麻黄、附子、桂枝、黄芪、炒白芍、当归、甘草等使用,以取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当归四逆汤之义。
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可得出导师及历代医家运用细辛经验,为临床工作者运用细辛提供进一步指导。1、导师在临床运用细辛中,主治疾病以头痛、眩晕为主,辩证以(痰热)痰浊、肝阳为主,细辛用量多在10g,说明导师在脑病方面细辛的灵活运用,导师临床治病注重辩证论治,擅长发挥细辛止痛之功效,各种类型痛症,细辛均可用之;2、历代医家运用细辛以治疗鼻鼽、咳嗽、头痛、辩证为主,辩证以心肾(脾肾)阳虚为主,用量多在30g,可见细辛用量之大。从大数据分析可知,临床细辛用量远远超过3g,告诫后世医师临床用药之灵活,不可泥古拘方,而对于疾病治疗,只要病因病机辩证准确,细辛皆可用之。
方法:收集导师门诊及中文数据库中含有“细辛”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临床采集系统录入医案,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建立“细辛类方剂相关医案”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及统计报表系统”模块中方剂及医案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查询功能,提取出录入剂共805首。然后点击相应分析功能按钮进行分析,包括高频药物、用药剂量、配伍规律、核心药对、潜在新方等;通过统计报表进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而对于主治证候类型、主治疾病、细辛单味药用量、用药模式、关联规则等分而讨论,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设置不同参考系数(为得到可靠、满意的结果,多次设置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导师细辛类方剂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00”,置信度设为“0.98”,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0”,置信度设为“0.90”),分析结果,最终总结出各自用药特色及经验,为临证用药提供新思路。
结果:通过对“细辛类方剂相关医案”分析整理,共得出含“细辛”方剂805首。①细辛类方剂中高频药物有细辛、川芎、茯苓、炒白术、蔓荆子、黄芩、天麻、桂枝、葛根、清半夏等;②主治证候:导师细辛类方剂主治证候共34种,高频证候为痰热内扰、痰浊中阻、肝阳头痛;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主治证候39种,高频证候为肾阳不足、脾肾阳虚、风寒湿痹;③主治疾病:导师细辛类方剂主治疾病14种,高频主治疾病为头痛、眩晕、不寐;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主治疾病38种,高频主治疾病为鼻鼽、咳嗽、头痛、痹症。④细辛用量:导师应用细辛剂量从3g-10g不等,其中以10g用量为最多占总数的31%,其次为8g、6g、5g、3g;历代医家使用细辛剂量灵活多变,从1g-30g不等,其中以30g用量为最多占27%,其次为20g、10g。⑤用药模式及规则:导师在脑病治疗方面,常用药对92条,包含16味中药,多配伍清半夏、陈皮、葛根、川芎、炒白术、菊花、厚朴、茯苓、天麻、蔓荆子、蜂房、黄芩、竹茹、泽泻等药使用;历代医家细辛类方剂在治疗疾病方面,常用药对10条,包含9味中药,多配伍麻黄、附子、桂枝、黄芪、炒白芍、当归、甘草等使用,以取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当归四逆汤之义。
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可得出导师及历代医家运用细辛经验,为临床工作者运用细辛提供进一步指导。1、导师在临床运用细辛中,主治疾病以头痛、眩晕为主,辩证以(痰热)痰浊、肝阳为主,细辛用量多在10g,说明导师在脑病方面细辛的灵活运用,导师临床治病注重辩证论治,擅长发挥细辛止痛之功效,各种类型痛症,细辛均可用之;2、历代医家运用细辛以治疗鼻鼽、咳嗽、头痛、辩证为主,辩证以心肾(脾肾)阳虚为主,用量多在30g,可见细辛用量之大。从大数据分析可知,临床细辛用量远远超过3g,告诫后世医师临床用药之灵活,不可泥古拘方,而对于疾病治疗,只要病因病机辩证准确,细辛皆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