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居多,随着经济及城镇化的发展,部分农村人口及青壮年移居城市工作、生活,使得农村老龄人口占比加大,养老问题正在从一个“隐性”状态快速向“显性”现状转变。农村敬老院建院初期仅以保障五保老人的生活所需,现已逐步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养老机构,其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然而供给能力却相对滞后,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西峰区是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政府投入到农村敬老院的资源比较有限,探讨如何使农村敬老院的有限资源合理配置、以高效运转,使较少的投入产生较高的服务,提供必须的社会福利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西峰区农村敬老院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共物品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分析农村敬老院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和内在规律,回顾西峰区农村敬老院的发展脉络,从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描述西峰区农村敬老院资源配置的现状,以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以农村敬老院工作人数、总投入资金、护理投入资金为输入指标,入住养老者人数、养老者满意度为输出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分析来源,用DEA评价模型中的CCR、BCC模型、超效率模型、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西峰区7家农村敬老院进行分析,从生产纯技术效率上看,肖金镇敬老院最高、显胜乡敬老院最低;从生产规模效率上看,董志镇敬老院最高,显胜乡敬老院最低;从综合技术效率上看,董志镇敬老院最高,什社乡敬老院、显胜乡敬老院最低;从动态变化趋势来看,彭原镇敬老院、温泉镇敬老院、显胜乡敬老院表现出明显的向生产前言面进步的趋势。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优秀做法及当地实际,从政府层面和农村敬老院层面提出了针对行强、可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