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研究了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反馈,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以及学习者语言提高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持续了4周。实验过程包括了前测,后测,一次刺激性回忆和问卷调查。55名来自于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研究。其中有44名女生,11名男生。他们分别来自于2个自然班,并随机分配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有2名有经验的老师也参与了此次实验。2个班接受不同实验条件的处理。实验班27人,教师针对目标语错误提供反馈,控制班28人,教师针对目标语错误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反馈。实验过程包括两次测试:前测和后测。前侧和后侧分别完成3个任务:过去式,名词单复数以及问句。试验过程如下:教师培训——前测——处理——后测——刺激性回忆访谈——问卷调查。分别对前测,后测,刺激性回忆进行了录音和录像,并对处理也进行了录音和录像,用作刺激回忆报告的提示材料,并对受试者刺激性回忆报告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前侧,后侧,以及回忆报告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反馈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2)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注意和他们的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3)显性纠错比起澄清和重述更能引起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师应善于使用恰当的反馈方式,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形式的注意,加速学习者对目标语结构的内化过程,从而达到目标语语言形式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