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互理论视角看教师反馈与学生注意及其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研究了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反馈,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以及学习者语言提高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持续了4周。实验过程包括了前测,后测,一次刺激性回忆和问卷调查。55名来自于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研究。其中有44名女生,11名男生。他们分别来自于2个自然班,并随机分配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有2名有经验的老师也参与了此次实验。2个班接受不同实验条件的处理。实验班27人,教师针对目标语错误提供反馈,控制班28人,教师针对目标语错误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反馈。实验过程包括两次测试:前测和后测。前侧和后侧分别完成3个任务:过去式,名词单复数以及问句。试验过程如下:教师培训——前测——处理——后测——刺激性回忆访谈——问卷调查。分别对前测,后测,刺激性回忆进行了录音和录像,并对处理也进行了录音和录像,用作刺激回忆报告的提示材料,并对受试者刺激性回忆报告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前侧,后侧,以及回忆报告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反馈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2)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注意和他们的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3)显性纠错比起澄清和重述更能引起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师应善于使用恰当的反馈方式,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形式的注意,加速学习者对目标语结构的内化过程,从而达到目标语语言形式学习的目的。
其他文献
模糊性和视信息量为生命力的新闻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互不相容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消除这种误解并解释模糊使用的合理性。随着论文分析的展开,我们会发现顺应理论不仅仅是对模糊语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和研究焦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语言迁移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者对于英汉语际共性的迁移研究兴趣日益提高。然而
文本内部的关系是传统翻译研究的重心,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操控往往被忽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的关注点已经从文本本身转向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勒菲弗尔更是提出了改写理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对教学具有反拨效应。测试的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Hughes,1989)。近年来,对于测试的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学习者每一项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词汇。鉴于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也因此在二语教学和研究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
爱丽丝·安·门罗(1931-),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作家,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其作品中,使用精妙准确的语言描绘加拿大女性的日常生活,并进一步探索造成她们人生不幸的原因所在。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犹太裔小说家之一。《店员》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二部小说,被评论界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杰作。本文意在从文化视角对
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英国病人》是一个非凡的杰作。自1992年出版,它已获得包括总督府奖,延龄草奖和布克奖的许多国际尊重的奖项。这些奖项给予这个作品的作者以极大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