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改变,我国由过去单一注重出口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并重的局面,并指出将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将从进出口着手,凸显出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对中国30个省份分国别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鉴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只是将文化和地理因素作为众多解释变量中的一个,且其几乎都以国家间的贸易为主,所用研究方法大都是传统的计量分析方法,本文从省份与国家的贸易关系层面出发,研究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对我国各省分国别贸易空间格局的影响。本文首先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各省分国别进出口贸易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描述,并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重点选取2001、2005、2009年的数据来描述我国各省分国别进出口贸易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以及动态演变趋势,分析得出:我国各省分国别进出口额的分布状况呈现出从东到西的阶梯差距,进出口额度最大的第四阶梯都位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各省进出口额度相对较小的第一、二、三阶梯则主要位于中西部、东北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且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德国在中国各省进出口额度的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2001-2009年,中国30个省对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进出口贸易的空间分布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而对香港进出口贸易的空间分布为负的空间相关性,且其相关程度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次,本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运用预算线和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建立理论模型,分析拥有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优势的进口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说明拥有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优势的省份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非关税差异的局部均衡理论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文化差异程度提高比运输距离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净福利损失更大,而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同时增加所导致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比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成本单个上升时的社会净福利损失的总和还大,从而降低了一国进行贸易的积极性,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再次,在考虑空间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纳入空间滞后因子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了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对我国各省分国别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程度,研究发现:空间滞后因子对各省分国别出口贸易的影响和显著程度都小于进口贸易,文化差异对各省分国别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最大,陆运距离对我国各省分国别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远远高于海运距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逐渐增强;贸易伙伴国GDP、各省内河运输线路长度对我国各省分国别进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文化差异和运输距离对我国东、中、西地区分国别出口贸易的影响差异不大,在分国别进口贸易中,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对价值观距离和陆运距离更敏感,西部地区次之。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的结论,并对如何缩小各省进出口贸易额的国别(地区)差异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