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T2A通过MOZART2结构域调节Akt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功能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s)所占比例高达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在世界大部分地区,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尽管目前肺癌的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耐药始终困扰着临床治疗。因此,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同时可以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微管是细胞内实时变化的动态中空管状结构,不仅可以参与组成细胞骨架,同时对细胞内细胞器定位、细胞器的移动也有不同的调节功能。在正常细胞中,微管可以与许多蛋白结合发挥功能,针对微管蛋白及其活性的药物已被证明是治疗各种人类癌症的有效方法,但多药耐药基因高表达所引起的耐药问题同样制约着癌症治疗的有效率。有丝分裂纺锤体组织蛋白2A(Mitotic spindle organizing protein 2A,MZT2A),也被称为GCP8a(Gamma-tubulin complex component 8a)或FAM128A(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128A),是微管家族中的一员,其定位于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细胞中减少MZT2A表达可以削弱微管的成核活性,减缓细胞的增殖速度。因此,探究MZT2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对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研究方法: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及Kaplan-Meier等数据库及临床术后样本综合分析MZT2A在肺腺癌及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之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224例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的组织标本中MZT2A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及划痕实验从细胞水平探讨MZT2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细胞免疫荧光及RT-q PCR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MZT2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利用Akt通路抑制剂、蛋白免疫沉淀和共转染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MZT2A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具体机制;利用MOZART2(mitotic spindle organizing protein associated with a ring tubulin)结构域缺失突变体探究MZT2A对其互作蛋白发挥表达调控作用的关键结构域,以进一步探讨MZT2A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可能机制;同时,体内条件下,利用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探讨MOZART2结构域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Akt通路的影响。研究成果:1.TCGA、GEPIA及Kaplan-Meier数据库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提示MZT2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肺组织,且其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不良呈正相关。2.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下调MZT2A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反之,上调MZT2A的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也证实,调节MZT2A表达后,可以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相关功能蛋白的表达。3.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调节MZT2A的表达可以影响Akt的磷酸化水平;加入Akt通路抑制剂后,可以抑制细胞中由MZT2A上调而激活的Akt磷酸化,且这种改变并不影响肿瘤细胞中MZT2A及Akt总蛋白的表达。4.生物医学数据库、Co-IP-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免疫组化实验证实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MZT2A与LGALS3BP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共转染实验证实MZT2A是通过LGALS3BP激活Akt信号通路,进而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5.Co-IP-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细胞学实验均证实,只有在MOZART2结构域存在时,MZT2A才能发挥其对LGALS3BP调节和对Akt磷酸化的促进作用;而当MOZART2结构域缺失时,转染残余序列质粒载体的细胞中LGALS3BP表达量及Akt通路活性相对于转染空载质粒的细胞并没有显著变化。6.在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结果表明,在注射了稳定转染MZT2A野生型及保留MOZART2结构域的突变型过表达质粒的H1299细胞后,裸鼠体内成瘤的体积和生长速率相对于阴性对照组和转染了MOZART2结构域缺失的过表达质粒组相比明显增强。对肿瘤组织蛋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同样证实,只有在MOZART2结构域存在的情况下,MZT2A才能发挥其对Akt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结论:1.MZT2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与其预后不良相关2.MZT2A在体外通过调节LGALS3BP进而促进Akt磷酸化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恶性行为。3.MZT2A通过MOZART2结构域在体外及裸鼠体内调节Akt磷酸化。
其他文献
目的: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调节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ABA的多种生物学作用尚不能完全用抑制性神经递质解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基因转录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组蛋白乙酰化主要依赖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s)的催化,HDACs催化组蛋白和一些非组蛋白的赖氨酸残基去除乙酰基,进而使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抑制相应基
目的:内源性活性氧,以及化学诱变剂等外源性因素导致的DNA损伤负荷,激活机体DNA损伤应答基因,通过协调多层信号级联传导启动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是DDR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基因组完整性免受遗传毒性损害至关重要。以顺铂为代表的经典基因毒类药物诱导产生的DNA-加合物,主
研究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90%。近年来随着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的提高,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改善,但5年生存率仍约为50%左右。口腔鳞癌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向远处脏器转移,尤其是肺转移,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常常对晚期的肺转移患者没有疗效。因此探讨影响口腔鳞癌肺转移的机制,对于开发新的
目的: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唾液腺进行性分泌功能下降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唾液腺及泪腺肿大,可累及或伴发全身多系统免疫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T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和功能异常是SS的重要病理机制,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17)是一类具有促炎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SS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统计结果,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所有女性癌症患者中排名第一,约占女性肿瘤的24%。相对于其他类型癌症来说,乳腺癌尽管预后较好,但仍有15%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死亡。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乳腺癌已经成为40~55岁女性死亡的头号杀手。目前,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可高达80~90%,而晚期乳腺癌则小于40%。三
目的:骨吸收和骨溶解性疾病为骨科和口腔科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如关节置换,种植体导致的骨吸收,牙周炎导致的骨吸收等。骨吸收活动主要由骨髓系来源的破骨细胞承担。破骨细胞的分化主要依赖于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为辅助作用的,成骨细胞分泌的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以胃肠道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氏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是由于遗传因素、肠道菌群、肠黏膜免疫调节异常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通过削弱肠道屏障导致肠道黏膜免疫过度激活而引起的疾病。肿
目的:在全球范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为首位,每年因此病致死人数高达1760万,并且在2030年该数字预计将会上升至2360万人[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AS斑块破裂导致动脉栓塞是心血管事件的直接原因。尽管对于心血管病有许多治疗方式,但其致死率仍呈逐年上升态势。为此,明确AS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相关机制,开发新的干预措施,是降
目的:由于人工合成假体的生物相容性差,数以百万计的隆鼻接受者被迫选择自体肋软骨作为移植物。自体肋软骨具有极强的生物相容性,但其组织来源有限、造成供区损伤(疼痛、运动受限、胸廓畸形和胸壁瘢痕)和手术时间延长等诸多不足,使其实际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脱细胞异种肋软骨因其保留了天然细胞外基质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有望成为自体肋软骨有前景的替代品。然而,传统的软骨脱细胞方法以去污剂多轮次、长时间的反复洗涤为
前言: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在OSCC的诊断、手术和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过去30年中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仅为50%左右。由于慢性炎症通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因此了解肿瘤微环境在OSCC进展过程中的参与方式至关重要。肿瘤的内部结构比正常组织复杂得多,其特定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