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术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长期肿瘤控制结果,探寻MIBC患者保留膀胱治疗的可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施行PC和RC的MIBC患者的病例资料102例,其中PC组32例,RC组70例,并对纳入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本研究10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PC组与RC组中位手术时间(169.50(130.00225.25)min和420.00(343.75483.75)min,p<0.001),术中失血量中位数为(100(50100)ml和400(2001000)ml,p<0.001),围手术期输血量中位数(0(00)ml和600(150.00906.25)ml,p<0.001),总住院时间中位数(18.0(14.2520.00)天和24.5(20.0034.25)天,p<0.001),术前准备时间中位数(7(4.258.00)天和10(8.0013.00)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9(8.0013.50)天和14(11.0021.25)天,p<0.001),围手术期输血的发生率为(15.6%和75.7%,p<0.001),平均住院费用为((26435.76±9877.82)元和(58464.36±19753.13)元,p<0.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8.1%(9/32)和50.7%(35/69),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围手术期死亡率(0和2.9%(2/70),p=1),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的OS分别为(80.0%、59.8%、56.1%、51.0%、44.6%和76.5%、67.4%、64.9%、57.9%、52.6%,p=0.524),PFS分别为(68.2%、64.6%、60.3%、54.8%、54.8%和82.7%、78.3%、75.4%、67.3%、62.1%,p=0.259),DSS分别为(89.9%、72.4%、68.6%、68.6%、62.4%和87.3%、83.4%、80.9%、73.6%、68.0%,p=0.424),肿瘤复发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40.0%(12/30)和25.4%(16/63),p=0.1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过严格挑选MIBC患者,PC联合膀胱内灌注治疗可取得与RC相当的肿瘤控制效果,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输血、术前准备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手术费用、手术并发症等方面PC明显更具有优势,对有保膀胱治疗需求的患者,可以考虑该方案。第二部分:膀胱内灌注卡介苗与表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Meta分析目的比较BCG与EPI在不同人群Ta、T1期膀胱癌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9月,纳入Ta及T1期膀胱癌患者膀胱内灌注BCG与EPI比较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没有语言、种族、国籍限制。两位研究员独立评估了试验的合格性、方法学质量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风险比(RR)和95%置信区间(CI)比较了肿瘤复发的频率、疾病分期的进展、死亡率、远处转移、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治疗的延迟或停止等观测结果。结果共纳入7项试验,1288例患者。其中BCG组668例,EPI组620例。7项试验对象的基线特征相似。Meta分析结果显示,膀胱内灌注BCG治疗NMIBC患者比EPI在肿瘤控制方面更有优势。结论在减少Ta和T1膀胱癌肿瘤复发方面,膀胱内BCG治疗比EPI更有效。然而,BCG在药物引起的膀胱炎、血尿和全身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要高于EPI。
其他文献
目的:作为常见并高发癌症,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肿瘤标志物通过联合检测手段基本可以达到筛查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针对早期胃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利用已获得的潜在的新早期胃癌标志物过氧化物酶-4(Prx4)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和细胞、分子不同水平上,深入论证其
目的:研究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单侧人工耳蜗植入(UCI)、双耳双模式(BIM)及双侧人工耳蜗植入(BCI)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疗效。探讨内耳畸形对患儿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行CI手术的261例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UCI组78例,BIM组67例,BCI组116例。术后24月时,测试其在0.5kHz、1k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探讨其在MM患者发生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并研究各临床指标与Tregs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的MM患者48例作为MM组,其中男30例,女1
目的:分析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的音乐感知能力,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内耳形态、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的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研究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2至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先天性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并接受CI的语前聋儿童共76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适宜的音乐感知能力
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TSH抑制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QTcd)的影响,以期对DTC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DTC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的患者共251例,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188例。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完整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目的本实验研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否参与介导乳腺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粘附,并进行了相关机制的初步探讨,以期为肿瘤转移的靶向性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三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HS-578T,MCF-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F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术前血液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测定值、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D-二聚体(D-dimer,DD)测定值构建的评分系统(简称CND评分系统)在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在兰州大学第
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及其周围气房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42例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病史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其中23例为左侧额窦炎,19例为右侧额窦炎),使用mimics 21.0软件对这42例患者的鼻-副鼻窦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重建84侧额窦和鼻丘气房的三维模型,在CT图像和三维模型上对额窦口相关参数和鼻丘气房的大小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
背景与目的: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是儿童第二常见的实体器官腹部肿瘤,年发病率为每十万儿童8.1人,平均诊断年龄为3岁,大部分儿童发病年龄在14岁。通过优化使用现有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肾切除和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90%,接受治疗的患者约15%会复发,复发后总的生存率约为50%。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该病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群体中,更应得到医学各
目的:检测接受巩固化疗的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ⅩⅢ的浓度水平,明确化疗对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32例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分别留取每个入组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达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期的血浆标本,使用ELISA方法配对检测化疗前后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进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