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元明清三代都有人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非常零散。如果说1913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书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戏剧研究的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关汉卿研究也正是在此时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在王国维、吴梅等第一批学者的努力下,以考据学方法为主导的关汉卿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自兹以降,胡适、王季思、孙楷第、冯沅君、郑振铎等一大批学者力图把考据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尤其重视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关汉卿,为当时的关汉卿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学界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及关氏的戏剧编演活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由于受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关汉卿的研究中,未能立足于文学与戏剧艺术本身和作家本身,而仅仅是围绕“作者生平、籍贯”“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政治思维定势以其极大极强的优势侵占着人们的头脑,导致文学研究被“异化”,于是关汉卿就成为了反封建的勇敢“斗士”。这种研究的结果无疑是历史局限性的。 本文之所以称为“新”论,一是研究视角新,论文从分析元代及元以前传统文化、思想对他的影响入手,并对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当时广阔而生动的社会生活、文化特征、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等元素的分析,综合地探讨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关汉卿特有的文化品性、创作风格、审美体验和艺术心态,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关汉卿。二是定位新,论文把关汉卿定位在“士子才人”的范畴之内,既不是以往所谓“战斗”性格的“斗士”,也不是人们一贯认为的“浪子才人”。由“士子才人”的定位,再去研究关汉卿及其作品,就会发现关氏特有的文人风范、艺术魅力。三是研究的目的新,不仅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关汉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关氏及其作品的研究,来探讨传统的戏剧文化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如何挖掘、存在与发展,如何使传统戏剧这棵“老树”在当下发“新芽”、开“新花”,展现新的艺术魅力,创造新的艺术奇迹的问题。这应该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思路,或者也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走出困境的出路。以上三点是本文出“新”之处。 论文大约16万字,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关汉卿“战斗性格”说的形成原因并对此进行了批判。并在“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寻求与关汉卿相似的文人类型,总结和认定关汉卿为“士子才人”,进而论述了关汉卿独特的文化品性。第二章主要从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实践入手,探讨关剧中呈现出来的多种文化观念、思想意蕴、创作技巧以及作品中所折射出关氏本人多重复杂的思想观念等,进而论述了作者的思想与作品中呈现的内容之间是如何相互交织在一起,最终达到高度融合的境地,并由此认证关汉卿为“士子才人”。第三章着重揭示了关汉卿散曲创作的心境,总结了关氏散曲创作的风格、成就、历史地位与影响。第四章主要从分析关剧的成就、地位与影响入手,论述了当下研究“关学”的历史意义与急待解决的“关学”问题,分析了研究以关剧为主的传统戏剧文化如何在当下“大众文化”盛行的环境中发展和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