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翻译改写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的一个代表,主要探讨翻译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的影响。这一研究新方向,把翻译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冲破了文本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视野。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改写论的重要推动者,他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以及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操控和重写,并概括出操控翻译的三个文化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规范和赞助人制度。本文从改写论三要素对翻译操控的角度对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年》的三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探求三要素对译者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译本中的体现。这三个译本分别是:1894年由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所译的《百年一觉》(1891年曾连载于《万国公报》,书名译作《回头看记略》),1903年由佚名译者所译,连载于《绣像小说》上的《政治小说:回头看》,以及1963年由林天斗、张自谋合译的《回顾:公元2000-1887年》。本文文献综述部分简要介绍原著者及其作品,回顾了《回顾:公元2000-1887年》中译本在国内的研究情况。然后从改写论三个要素的角度分别比较三个译本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从意识形态来看,受主流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前两个译本在翻译意图上都突出了救国醒民,李提摩太译本穿插对基督教文化的刻意宣扬和对士大夫阶层礼教的迎合,佚名译者译本改写原文以符合礼教规范和社会文化习俗,第三个译本在翻译意图上突出反帝和阶级斗争,对原文采取直译。从诗学来看,受主流翻译诗学影响,三个译本在语言上出现从文言到现代白话文的变迁。李提摩太译本大量删除与其翻译目的无关的章节;佚名译者译本改写成中国传统的章回体;第三个译本则直译原文。从赞助人来看,三个译本都受到赞助人意识形态的操纵,前两个译本分别受到晚清教会赞助人和民间资本赞助人救国醒民意识形态影响,第三个译本受到新中国政府赞助人反帝和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影响。对翻译改写论的介绍和应用,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翻译的实质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证明翻译改写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但本文由于篇幅限制,没有涉及社会文化背景对改写论三要素的反控制作用,另外,本文的研究深度尚且不够,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