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分形理论,结合GIS技术,对新疆三种典型荒漠植被胡杨、梭梭和柽柳的“肥岛”土壤颗粒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胡杨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是粉粒百分含量>砂粒百分含量>粘粒百分含量,并且土壤颗粒以砂粒和粉粒为主。大胡杨与小胡杨的砂粒和粘粒百分含量冠幅内高于冠幅外,粉粒百分含量则是冠幅内小于冠幅外。中胡杨的砂粒百分含量冠幅外高于冠幅内,粉粒和粘粒百分含量冠幅内高于冠幅外。梭梭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是砂粒百分含量>粉粒百分含量>粘粒百分含量,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大中小梭梭的砂粒百分含量均是根部>冠幅边缘>冠幅外。大中小梭梭的粉粒百分含量总体上来看从根部至冠幅边缘至冠幅外呈递增趋势。大小梭梭粘粒百分含量均是冠幅边缘>冠幅外>根部。中梭梭的粘粒百分含量是根部>冠幅边缘>冠幅外。塔河不同发育阶段的柽柳的砂粒百分含量与粉粒百分含量相当,都大于粘粒百分含量,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总体上,不同发育阶段的塔河柽柳的砂粒百分含量根部与冠幅边缘都大于冠幅外。粉粒百分含量总体上呈根部<冠幅边缘<冠幅外的趋势。塔河粘粒百分含量除小柽柳外,均是冠幅外大于根部和冠幅边缘。阜康不同发育阶段的柽柳均是砂粒百分含量>粉粒百分含量>粘粒百分含量,以砂粒为主。砂粒百分含量根部大于冠幅边缘和冠幅外。粉粒百分含量总体上是冠幅边缘大于根部和冠幅外。粘粒百分含量是冠幅外大于根部和冠幅边缘。(2)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和克立格插值图表明:胡杨、塔河柽柳和阜康柽柳的颗粒组成含量的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梭梭的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胡杨、梭梭、阜康柽柳和塔河柽柳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空间变异尺度均超出了灌木冠幅覆盖的范围,并未反映灌木的局部效应。结合克里格插值图,胡杨、梭梭、塔河柽柳和阜康柽柳的颗粒组成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岛状。(3)胡杨和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分析表明:胡杨“肥岛”颗粒大小分形维数在冠幅内略小于冠幅外,表现为胡杨冠幅内土壤质地比冠幅外土壤质地略粗;梭梭“肥岛”颗粒分形维数在冠幅内高于冠幅外,表现为梭梭冠幅内土壤质地比冠幅外土壤质地细。通过对胡杨和梭梭的“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砂粒含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粘粉粒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砂粒增加导致分形维数的降低,粘粉粒增加会导致分形维数升高。所以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评价荒漠灌木“肥岛”土壤的定量指标之一。但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和总盐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