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数量逐年增长,加快“转化”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集散地,拥有雄厚的科教力量、先进的研究成果与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同时作为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负责人的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其本职工作。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发现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好制约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因素,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均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有利于助于促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成果应有的经济效益。第二,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第三,有利于农业大学自身的发展,增强高校活力。本文在供给与需求理论、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农业踏板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并深入研究技术供给主体行为(组织行为、推广行为、合作行为与学习行为等)与技术需求主体行为(技术采用行为、技术传播行为、技术购买行为与技术学习行为等)两方面对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技术供需主体行为对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技术供需主体行为,加快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得出如下结论:作为技术供给主体的农业大学需要对其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进行优化,并整合提升农业大学中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农技推广行为,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激励,从而吸引更多人员参与到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培训工作,从而促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其次通过改变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固有的学习行为方式,降低技术采用的风险等,进一步优化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农户与农业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学习、传播与应用等行为;最后要搭建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使农业技术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情况掌握能够对称,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