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吞噬活性及其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噬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宿主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体内最重要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抗原递呈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功能。从1883年Elie Metchnikoff首次在文献中报道巨噬细胞开始,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巨噬细胞的研究。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不同环境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巨噬细胞的功能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下呈异质性,在正常组织中,巨噬细胞处于静息或未活化状态,而巨噬细胞的活化是其发挥强大生理功能的状态。在不同的组织微环境、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巨噬细胞可极化成不同的表型。Rosenstreich等发现淋巴细胞分泌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随后发现是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使静止的巨噬细胞转化为具有较强抗菌和吞噬能力、分泌炎症因子的巨噬细胞,即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M1)。1989年,随着Th1和Th2细胞的发现,研究者发现Th2细胞分泌的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可以使静息的巨噬细胞转化为交替激活的巨噬细胞(M2)。2010年巨噬细胞极化的概念再次被修改,研究发现了M2样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包括免疫复合物诱导的M2b型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诱导的M2c型巨噬细胞等。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巨噬细胞可分为两个功能类别: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M1)和交替激活的巨噬细胞(M2)。M1巨噬细胞也称为炎性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和吞噬能力,并释放许多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一氧化氮(NO)等,参与Ⅰ型免疫应答[1]。而M2型巨噬细胞又称为抗炎性巨噬细胞,能产生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精氨酸酶1(Argininase 1,Arg-1)等抗炎因子,参与Ⅱ型免疫应答,在对寄生虫、组织重塑、血管生成和过敏性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1]。不同的体内环境因素可以触发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转换,使其在不同的刺激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并在M1和M2表型的两个极端之间动态变化。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基于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氧、光三者相互作用对疾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PS进入人体后,选择性聚集于增殖较快细胞如肿瘤组织、感染后细胞等病变部位,在特定波长光的刺激下,生成大量氧化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杀伤病变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因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产生耐药性以及良好的美容效果,PDT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喜爱。PDT现被临床上广泛用于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痤疮、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es,AK)、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鲍恩病以及肿瘤的姑息治疗等。2007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批准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CA。既往研究表明,PDT在一些条件下,具有杀伤巨噬细胞,尤其是已吞噬病毒、病原体的巨噬细胞,或在治疗部位增加巨噬细胞浸润,但PDT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而既往的研究也表明,不同PS、不同能量光照射,不同条件下,PDT作用及机制各不相同,因此,ALA-PDT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值得深入研究。本课题以C57小鼠、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研究,探讨PDT对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调节及其机制,为PDT在治疗肿瘤及感染疾病中对巨噬细胞状态的调节作用探索理论依据、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LA-PDT处理小鼠洁净伤口第0天、1天、3天时伤口周边巨噬细胞M1/M2比例。2、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实验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后M1、M2特征标记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CD206、Arg-1等m RNA表达情况。3、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后M1、M2特征标记CD86、i NOS、CD206、Arg-1等蛋白表达情况4、利用NF-k B激活-核转运检测试剂盒、WB实验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后NF-k 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5、利用WB实验检测加入NF-k B通路抑制剂后,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NF-k B通路相关蛋白及M1特征蛋白CD86、i NOS表达情况6、利用q-PCR实验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a等m RNA表达情况。7、利用WB实验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a等蛋白表达情况8、利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a等蛋白浓度的变化情况。9、利用WB实验检测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10、利用WB实验检测加入ERK抑制剂后,ALA-PDT处理RAW264.7细胞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炎症因子IL-1β、IL-6、TNF-a等蛋白表达情况。11、利用HE染色方法检测ALA-PDT处理3天后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情况。结果:1、ALA-PDT作用于C57小鼠后,在第一天增高了巨噬细胞M1/M2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时差异消失。2、ALA-PDT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q-PCR、WB实验均显示PDT组M1特征蛋白CD86、i NOS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M2特征蛋白CD206、Arg-1较对照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LA-PDT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q-PCR、WB及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结果均显示,PDT组炎症因子IL-1β、IL-6、TNF-a蛋白表达增强。4、ALA-PDT作用于RAW264.7细胞3天后将细胞与白色念珠菌共培养后,观察到PDT组细胞吞噬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LA-PDT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NF-k B激活-核转运检测、WB实验结果显示PDT组NF-k B通路P65核内转移增强,NF-k B通路相关蛋白P-P65、NF-k B-2表达增强,通路被激活。6、加入NF-k B通路抑制剂处理后,PDT组NF-k B通路相关蛋白P-P65、NF-k B-2表达增强被抑制,M1特征蛋白CD86、i NOS表达增强被抑制。7、ALA-PDT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WB实验结果显示PDT组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p-ERK/ERK、p-P38/P38比例明显上升。8、加入ERK抑制剂后,WB结果显示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p-ERK/ERK、p-P38/P38比例上升被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TNF-a等蛋白表达也被抑制。结论:1、ALA-PDT作用于C57小鼠后,可诱导局部组织内巨噬细胞向M1极化增强。2、ALA-PDT可以诱导RAW264.7细胞向M1极化,增强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a,并增强细胞的吞噬活性。3、ALA-PDT诱导巨噬细胞向M1极化及IL-1β、IL-6、TNF-a等炎症相关蛋白分泌增强可能与ERK/MAPK信号通路相关。4、ALA-PDT诱导巨噬细胞向M1极化可能与ERK/MAPK、NF-k B信号通路相关。
其他文献
到目前为止,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仍然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它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有临床试验证实运动皮层兴奋性增高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预后明显相关。然而,运动皮层的何种细胞类型导致了后期的功能恢复以及恢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我们使用光遗传学技术靶向激活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并研究激活初级运动皮层中的谷氨酸神经元是否能促进大鼠脊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HCC主要由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进展而来。对具有乙型肝炎、慢性肝病等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超声因其方便快捷、图像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HCC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最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超声检查对部分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还需要结
研究背景及目的检测单碱基突变对实时监测肿瘤进展、治疗效果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无法从过多的野生型背景序列中特异性地检测单碱基突变,这是因为常规设计的引物、探针无法分辨出单碱基的改变,导致最终输出的突变型信号被大量的野生型信号掩盖,影响结果的判断。目前对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常采用测序、数字PCR(Digita
研究背景: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虽然垂体腺瘤的组织学特征是良性的,但在临床工作中,约有25-55%的垂体腺瘤向周围结构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与恶性肿瘤相似,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它们被定义为侵袭性垂体腺(aggressive PA)[1]。虽然目前有一些药物疗法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垂体腺瘤,但不同患者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不
前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慢性胰腺炎,由Yoshida等人于1995年首次描述,此后逐渐被认识。AIP分为1型和2型,1型AIP主要以血清Ig G4增高,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常伴其他器官受累以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等为特征。2型AIP组织学表现为单一胰腺器官受累,伴有胰腺组织内腺细胞上皮病变。AI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或免疫紊乱等。由于部分AIP患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前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诊断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但是由于结直肠癌病变早期的病灶多位于黏膜层及粘膜下层,因此缺乏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传统的筛查方法包括结直肠镜、大便隐血实验,但结肠镜检为有创检查,而大便隐血筛查实验特异性较差,采用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对疑似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已成为临床最理想的早期无创筛查方法。现有的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
研究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肺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它的靶向抑制剂EGFR-TKI在临床应用广泛,已成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与传统放化疗相比,尽管它疗效显著并且副作用较小,但最终都难以避免耐药的结局。为了延缓耐药,最常用的治疗策略就是EGFR-TKI联合其他治疗,如放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EGFR-TKI具
研究目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国对创新性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为加速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实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我国高校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所在医科大学自2006年以来,推行创新教育改革,形成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体系”,该模式得到了教育界同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遍认同。这种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特别是在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改革的意愿方面还缺乏深入系统的
光伏扶贫绿色环保事关精准扶贫创新。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应用区块链技术和智慧财务管控理念,建设安徽光伏扶贫补助资金“智慧账本”平台,实现了基础数据标准管控、业务数据全量采集、用户补助自动计算、业务审核在线协同、扶贫资金精准拨付等功能,构建了智能化、便捷化、阳光化的补助资金管控体系,实现了补助资金的“可溯、可控、可测、可视”,有助于协同做好光伏扶贫补助资金的政府“放心账”、企业“明白账”、用户“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