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无线供能与反向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无线能量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功能的微型植入式电子装置是现代医疗设备研发的热点和难点。应用WPT技术不仅可以简化医学装置的外科植入过程,而且可以避免体内电池由于电量耗尽产生的二次手术替换。同时体内植入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还需要通过数据交换实现健康监测和控制,因此经皮无线通信技术也备受关注。
  为解决自由活动生物体内植入装置的经皮无线稳定供能问题,本文对产生均匀磁场的能量发射端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平面螺旋结构发射线圈轴向磁场分布的分析,以线圈轴向磁场分布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线圈的线宽与线距,最终设计出一种能产生均匀分布磁场的平面螺旋线圈。仿真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线宽和线距优化后轴向磁场的均匀度得到了显著得提高。和等线宽、线距的平面螺旋线圈相比,优化设计后的发射线圈轴向磁场均匀程度提高了489.2%。
  对于植入式装置的无线数据传输,由于体内能量接收/数据发送线圈的微小尺寸导致体内植入装置接收到的能量十分有限,且与体外能量发射/数据接收大线圈严重失配,因此中远距离的上行(体内到体外)数据链路很难建立,为此本文设计出单线圈组同载频无线能量与反向数据分时传输方案,利用强脉冲磁场(Pulse Magnetic Field,PMF)耦合将体内传感数据发送到体外能量发射/数据接收端。实验结果表明,在3V电压输入下,体内PMF发生电路的输出脉冲幅值不低于28V,并且当收发线圈之间距离为20mm时,体外能量发射/数据接收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压幅值变化最高可达3.0V。因此,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建立起深植入装置与体外可穿戴能量发送/数据接收线圈之间的上行数据链路,可以实现能量与反向数据的单线圈组同载频无线传输。
  针对体内管状器官的能量接收线圈外科植入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双螺旋结构的抽头线圈,在手术过程中将印刷正弦导线的双面柔性电路板包裹靶器官卷曲闭合组成三维立体谐振线圈。与螺线管相比,双螺旋结构抽头线圈可与穿戴后平行于身体表面的平面螺旋线圈形成较强的磁场耦合,有利于提高能量与数据经皮无线传输的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对新能源需求的提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系统由于具有热电联供效率高、无机械运动、噪音低、低排放和有利于环保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发电和军用装备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SOFC系统稳定、高效和长寿命的运行需求,必须设计出能够及时、准确识别系统性能演变的方法,并制定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本文以现有的k W级SOFC独立发
在复杂控制系统中,当信息量较大而网络带宽有限时,通常会产生网络拥堵、传输时延等问题,进而导致系统性能的降低。而事件触发控制策略作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不仅更关注于系统的当前运行状态,且只有触发条件被满足时才会传输和更新信号,因此在节约资源(如系统资源、网络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目前,事件触发控制已在线性系统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在非线性系统中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未知参数、随机扰动等不确定因素普遍存在于实际系统中,但目前针对不确定非线性系统事件触发控制的相关研究仍十分有限。因此,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考
磁纳米粒子(MNP)由于独特的纳米尺度超顺磁性质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研究单个MNP对整体磁场的影响,对MNP测温精度的提高和温度、浓度成像分辨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以宏观上磁化率为基础不同,本文以微观的单个磁偶极子磁场分布为基础进行研究,将MATLAB仿真实验与磁共振波谱实验相结合,研究分析了均匀磁场中MNP的磁场分布及其整体统计规律,为MNP的磁学性质探究提供了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崭新思路。具体工作如下:
  (1)仿真研究了MNP形貌参数对局部磁场分布的影响,为其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8-02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作文过于模式化  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时通常先是模仿,然后才慢慢过渡到自由写作。如果这一阶段教师不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作文模式化的问题就会非常严重。当下社会信息交流非常频繁,小学生能够从互联网上找到很多作文模板,虽然互联网上的作文素材可以在很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手段和技术也在日益进步,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经济上,地下目标的探测将为地下空间的建设规划提供帮助。军事上,对敌方地下军事目标的遥感探测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目前,对地下目标的探测方法已扩展包含多个领域,其中,红外遥感探测手段在理论基础、技术成熟度、探测灵活性、探测成本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因此,本文以红外为主要手段,对山体内部条带状目标的探测和反演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高光谱和可见光对地下设施通风口进行了初步探测。
近年来复杂网络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中如何合理高效地控制网络达到同步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了基于一般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无向网络牵制控制。根据牵制控制同步的准则,网络的牵制控制同步取决于网络的耦合强度与Laplacian矩阵的删后矩阵对应的最小特征值。通过合理选择受控节点集从而得到一个较大的删后矩阵的最小特征值,是牵制控制优化选点问题的核心所在。本文推导了删后矩阵的最小特征值的相关数学不等式,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三个牵制控制选点算法,适用于无向无权网络。
  在牵制控制单个节点的研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9-02  批评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学生的成长正像树木的生长,在长大长高的同时枝枝杈杈会旁逸斜出,要想让学生笔直地、顺利地长大成材,教师必须做修剪的工作,摘去坏叶,砍去歪枝。对于被修剪的树木来说,摘也好、砍也好,都是要痛的,它会不舒服,会逆反、会反抗。所以,修剪讲究方法,批评要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与科技水平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家与地区将发展的眼光聚焦于广阔无垠、资源丰富的海洋。为了在资源开发与海洋国防等领域占据先机,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开展海洋装备的研发工作,水面无人艇USV(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便是先进海洋装备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无论是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水面无人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加快无人艇相关技术的研究对我国提升海洋装备水平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文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的“huster-68”无人艇以及其配套科研平台,重
三维人手姿态估计是人机交互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从图像中估计人手三维姿态,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中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图像形式的不同,该方向包含基于单目、多目和深度图像的估计任务。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单目RGB图像的三维人手姿态估计方法,估计结果使用人手关键点的三维坐标表示。
  首先,本文研究基于两阶段深度网络的估计方法。该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图像中估计二维人手关键点的热度图,本文设计了一个新颖的编码解码网络实现逐像素估计。第二阶段从关键点热度图估计三维坐标,借鉴现有方法,本文将
目标检测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医学图像诊断,自动驾驶,图像搜索引擎等领域。在目标检测的研究中,小目标检测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嵌入式环境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时满足精度和速度要求,因此,在检测任务中降低计算复杂性和提高计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快速有效的小目标检测算法和单阶段检测网络的训练方法优化,研究内容如下:
  针对小目标在深度卷积网络中的特征信息容易被干扰和丢失问题,同时为了保证检测算法的检测速度,本文在Darknet框架下,提出了基于YOLO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