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语习得中回避现象的研究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xf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二语习得中回避现象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回顾了近些年来外语教学领域对回避现象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回避现象的存在并讨论了回避现象的概念及界定。接着,本文从三方面着重阐述了导致回避现象存在的原因,即语言迁移,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以及交际策略。除此之外,本文还包含了本文作者所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旨在揭示部分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与他们对某些英语动词词组的回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英语水平越高,对英语动词词组的回避就越少,受动词语义影响就越小,对交际策略的依赖也越少。鉴于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母语和英语的异同,减少母语干扰。同时,教师应该增加目的语输入量,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量,以促进学生目的语输出量的增加和目的语输出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减少对交际策略的依赖,引导其逐渐克服困难,最大限度的从客观上减少和避免回避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二战后,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这门语言因为英美两国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经济实力而成了国际间交流的通用语言,称为“混合国际语言”。在
一九六七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着重论述了“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制约“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该理论成为语用学的核心
本文借助Shklovsky的陌生化理论,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文学翻译中“陌生感”(strangeness)的诗意价值进行了探讨。或者说,试图以对异化策略所带来的“异国情调”或“异常
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互补型”教学模式下,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现代技术,丰富听说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本文旨在前人成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英国文坛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在西方的注视下》是康拉德唯一一部以沙俄社会为背景的政治小说。小说以特定的政治环境
体育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都休戚相关。澳大利亚人不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还热衷于观看体育赛事。与其它国家相比,澳大利亚人对体育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