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rpus-based Study of Gustatory Words: Sweet, Sour and Bitte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6756du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中的“甜”“酸”“苦”和英语中的sweet,sourandbitter这三组味觉词,旨在探索味觉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对诸如感官域等目标域的投射及其投射规则和原理。   基于修辞学的传统研究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知方法代替了传统方法,并被引入到了对于通感的研究中。本论文中,由摘自CCCL和BNC语料库大量的研究实例证明汉英味觉词隐喻通感共同性远远大于它们的差异性。生活中通感具有隐喻一样的普遍性,而且在同样存在诸如“艰难经历是苦的”等概念隐喻以及其在语言层面成系统的表达。这主要是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还有共同的认知模式(认知的普遍性)决定的。   进一步研究表明,尽管基于认知的普适性人们对于基本味觉词的认识相同,但基于这些基本味觉感受的通感隐喻的目标域却有一些差别。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投射空缺,概念隐喻的不同阐释和同一隐喻的不同理解。另外本文利用常见并被学界接收的三种隐喻理解机制:对比模型,特征赋予模型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检验了通感隐喻,发现了一些普适规律的同时也发现通感隐喻的理解有自己特性。普通隐喻源域至目标域的映射是有选择性的,结构性的,而通感的映射是完全的,整体的。同时本文考察了通感隐喻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对于苦,在汉语中只能作为形容词以加深寒冷的程度,如苦寒,而其英语中的相应的bitter却能直接作寒冷的意思解,对中英文酸、甜、苦的隐喻映射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并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它们不同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以让语言学习者或者翻译者更加意识到认知模式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差异。   通感隐喻基于“感官意象”(此文中主要研究味觉意象)指向不同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由于作为源域的味觉词的感受基于认知的普适性而相差无几,所以目标域的不同就可能会因为映射的目标域的选择而造成了不同。所以本论文对映射的方向和目标域的选择机制做了详细的研究。   本文对于揭示通感隐喻及其认知基础的理解有一定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丰富了通感的研究,揭开了通感的面纱,为揭示语言、文化、心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验证和支持了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认知理论。在实践层面,本文将帮助语言工作者掌握通感隐喻的实质,提升语言学习或教学,提高语言能力,使跨文化交际更加有效。
其他文献
最近,一款名为燕麦奶的商品倍受年轻人青睐.这种售价不菲的燕麦奶究竟是燕麦还是奶?它与牛奶有哪些不同?燕麦奶更健康吗? 本文为您一一解密.rn燕麦奶不是奶rn燕麦明明是一种
期刊
来丹麦之前,导师跟我说,一定要尝尝著名的“开放三明治”。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丹麦三明治,也被称为开放三明治(Open Sandwich)。当时,工人和农民为了节省午餐时间,将前一天的晚餐剩菜搭配黑面包食用,制成这种只有一片面包,馅料处于“开放”状态的食物。自1880年起,开放三明治正式进入餐厅、酒吧,成为丹麦人人喜爱的“国民美食”。  开放三明治最早使用的面包底是黑面包,现在也有白面包底和全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