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片面包的丹麦开放三明治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e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丹麦之前,导师跟我说,一定要尝尝著名的“开放三明治”。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丹麦三明治,也被称为开放三明治(Open Sandwich)。当时,工人和农民为了节省午餐时间,将前一天的晚餐剩菜搭配黑面包食用,制成这种只有一片面包,馅料处于“开放”状态的食物。自1880年起,开放三明治正式进入餐厅、酒吧,成为丹麦人人喜爱的“国民美食”。
  开放三明治最早使用的面包底是黑面包,现在也有白面包底和全麦面包底可以选择。丹麦人对面包底的口感要求是:表皮酥脆,内里松软。面包的“黄金搭档”是黄油。闻名于世的丹麦黄油,配上内里松软的丹麦面包,入口绵软、润滑,咸中带甜,不加任何配料就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相较于开放三明治较为固定的“底儿”,其“开放式馅料”的选择更多。食用者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随意添加——喜欢甜,您可以放香蕉、葡萄干、巧克力、西红柿;喜欢咸,您可以加火腿、香肠、三文鱼、熏肉;健身人士可以加水煮蛋、雞胸肉、生菜。最后,淋上符合自己口味的酱料,一个开放三明治便做好了。
  在聚会场合吃开放三明治,还需搭配一杯啤酒才能称得上是“原汁原味”。丹麦的嘉士伯啤酒、图堡啤酒畅销全球。在节日宴会、家庭聚会上,参与者常一口三明治,一口啤酒,并频频同声举杯喊 “skal”(干杯)——这是以冷静、沉稳著称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难得一见的热情表现。
  作为交换生,刚到丹麦时,我虽想尝试开放三明治,但考虑到物价原因,一直没有勇气走进餐厅。我尝到的第一个开放三明治出自同学之手。某天课间,我的同学Osker拿着自己做的三明治兴冲冲地跟我说:“周,你上次说想试试正宗的开放三明治,我今天做了一个,你看!”然后,他拿出用锡纸层层包裹的三明治——黑面包搭配褐色的酱料。他介绍说:“这种酱是丹麦特有的,在北欧其他国家找不到。”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酱的丹麦名称是Leverposttej,翻译过来叫做肝糊,是以猪肝和猪肉脂肪为食材,添加洋葱、鸡蛋、面粉等材料制作而成。
  以我并不算长的丹麦生活体验来说,开放三明治的重点并非“去掉一片面包”,而是“内馅外露”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体现在丹麦整体的民族精神上。例如,丹麦建筑的窗户通常都非常大,甚至很多高层建筑全部用玻璃而非用水泥做外墙。而且,当地人很少挂窗帘。所以,路人可将窗内的房屋装饰、家具摆放,甚至居住者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种开放式的设计可以方便丹麦人在晴天享受阳光。而且,丹麦人本就不介意“袒露”自己的“内里”——他们会冲窗外路过的行人招手、点头微笑。再如,丹麦政府在制定与科技相关的决策前,会让公众充分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小小的开放三明治,不仅是缺少一片面包的美食,也是丹麦民族精神的体现。
其他文献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通过这部六百多页的小说,莱辛希望展现二战和冷战期间社会的全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莱辛必须注重如何在艺术的世界中重构现
近年来,汉语新词大量出现。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发布了1680个汉语新词,收录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系列丛书,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强烈关注。语言学界的新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基本诉求.追溯历史,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延长寿命,减少病痛.在生产力尚不发达,自然灾害频发,衣食供给相对不充足的古代,各代方家为了达到这一目
期刊
最近,一款名为燕麦奶的商品倍受年轻人青睐.这种售价不菲的燕麦奶究竟是燕麦还是奶?它与牛奶有哪些不同?燕麦奶更健康吗? 本文为您一一解密.rn燕麦奶不是奶rn燕麦明明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