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地区硬蜱携带立克次体的分子鉴定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蜱(Hard Ticks)是一种专性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可以寄生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硬蜱可携带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贝氏柯克斯体等立克次体,螺旋体、布氏杆菌等细菌,巴贝西虫等原虫以及病毒在内的众多人和/或动物病原体。因此,硬蜱被认为是重要的病原载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间、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原核微生物。蜱传立克次体主要有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无形体属(Anaplasma)和埃立克体属(Ehrlichia),分别引起斑点热、无形体病和埃立克体病。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虽然已归类到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但其引起的Q热仍归于立克次体病范畴。硬蜱作为立克次体的宿主和传播媒介在立克次体病的流行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硬蜱携带病原体对于蜱传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我国黑龙江省饶河县、吉林省延边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安徽省金寨县、湖北省随县和罗田县、西藏自治区察雅县、云南省巍山县及临沧市8省份10地区采集游离及寄生硬蜱共计1,252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蜱种进行了鉴定,采集的蜱种包括我国常见的5个属9个种,分别为革蜱属的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nuttalli),硬蜱属的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eatus)、巴氏硬蜱(I.pavlovskyi),血蜱属的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长角血蜱(H.Iongicornis),璃眼蜱属的伊氏璃眼蜱(Hyalomma isaaci),扇头蜱属的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微小扇头蜱(Rh.microplus)。提取单只蜱全基因组DNA,对DNA样本做宏基因组测序和立克次体属/群特异性PCR扩增,并对扩得基因片段进行测序以确定蜱传立克次体种。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安徽金寨、湖北随县和罗田、吉林延边、内蒙古呼伦贝尔、西藏察雅、黑龙江饶河和山东即墨获得的763只硬蜱携带的立克次体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在属水平发现5种立克次体。不同地区不同蜱种携带立克次体属DNA片段数目存在较大差异,西藏察雅伊氏璃眼蜱体内无形体属DNA片段数目超过12000,柯克斯体属、立克次体属、埃立克体属DNA片段数目均超过2000。不同地区不同蜱种携带立克次体属丰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西藏察雅伊氏璃眼蜱中柯克斯体属丰度最高,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草原革蜱和西藏察雅的伊氏璃眼蜱中立克次体属丰度最高,安徽金寨和湖北罗田的长角血蜱和西藏察雅的伊氏璃眼蜱中无形体属丰度最高。采用巢式PCR扩增和扩增阳性片段测序分析检出柯克斯体科(Coxiellaceae)、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及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内11种立克次体。其中长角血蜱的柯克斯体共生菌(Coxiella endosymbiont)阳性率为32.46%(112/345)、森林革蜱的柯克斯体共生菌阳性率为53.36%(143/268)、微小扇头蜱的柯克斯体共生菌阳性率为25.28%(43/178)、全沟硬蜱的柯克斯体共生菌(Coxiellaceae bacterium RFE03)阳性率1.22%(3/245)、贝氏柯克斯体(C.burnetii)阳性率为4.13%(18/436),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阳性率为30.21%(100/331)、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tarasevichiae)阳性率为9.60%(34/354)、埃氏立克次体(R.aeschlimannii)阳性率为92.86%(13/14)、日本立克次体(R.japonica)阳性率为24.81%(128/516),无形体属中的蒙古无形体(Anaplasma sp.Mongolia)阳性率为25.71%(63/245)、边缘无形体(A.marginale)阳性率为13.19%(68/516)。共有138只蜱检测出立克次体混合感染,阳性率11.02%(138/1252),云南临沧硬蜱存在两种立克次体感染,内蒙古呼伦贝尔和云南巍山硬蜱存在两种和三种立克次体混合感染。最后,通过将云南临沧微小扇头蜱匀浆接种鸡胚,成功卵黄囊膜检出贝氏柯克斯体,暂命名C.burnetii Lincang strain,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方法得到Lincang strain编号为9-27-4-6-9-5。综上所述,不同地区不同蜱种体内立克次体属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多地硬蜱存在立克次体感染和混合感染,本研究从云南临沧捕获的微小扇头蜱体内检测出一株贝氏柯克斯体。研究为进一步掌握我国部分地区硬蜱携带立克次体的背景资料提供了数据参考,为当地立克次体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对心肌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对线粒体的损伤作用,探讨坏死性凋亡是否参与了电离辐射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及其与线粒体功能紊乱、氧化应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60Coγ射线单次照射H9C2大鼠心肌细胞,根据照射剂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不同照射剂量组(5、10、20Gy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照射后各组心肌细胞形态变化;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照射后各组心肌细胞活性;利用
目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一种高海拔地区常见的慢性疾患,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高原地区人群的健康。学界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至今仍未有明确论述来阐明其发病机制。随着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程中肠道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为阐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系统正呈现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相比单个机器人,多个智能体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任务执行的效率,显著增强系统在对抗场景中的生存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本文围绕在复杂干扰场景中多智能体协同策略的生成与高效训练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强化学习,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化理论的多域协同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多智能体系统进行统一建模;其次,提出了
尽管国际上有《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但是仍有一些国家或组织在使用化学毒剂,扰乱国际社会安全和稳定,因而化学毒剂洗消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过氧化物洗消剂具有反应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大部分过氧化物普遍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传统的水基洗消方法可以实现对化学毒剂的高效洗消,但存在洗消废液多、对化学毒剂隔离压制效果差的问题,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稳定性好的乙酰基过硼酸盐(A
目的 探究产褥期女性出现体重滞留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膳食摄入对产褥期体重及体质指数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减少女性产后体重滞留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方法 研究选取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行产褥期康复的女性为例,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法,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产褥期哺乳方式,运动频次,睡眠总时长,以及孕前体重、产前体重、产后42天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等体格检查信息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二十四小时膳
YL-IPA08是我所研发具有全新结构的18KD转位蛋白(18KD Translocator Protein,TSPO)配体。前期研究表明,YL-IPA08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抗抑郁和抗创伤性应激障碍作用,并且无苯二氮卓类(BDZs)类不良反应。本课题以完成YL-IPA08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YL-IPA08的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首过效应机制、系统暴露及有效靶部位暴露特征,并根据动物
经皮给药受到皮肤角质层屏障与较低的载药量的阻碍,限制了药物与疾病的应用范围。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可直接突破角质层屏障,快速释放药物。相比于口服与注射给药,可溶性微针给药方便、无痛高效、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目前研究中,可溶性微针主要递送水溶性药物。针对疏水性药物,只能采用纳米粒、包合物或固体分散体等技术得到水中溶解或高度分散的中间体后再制备成微针,制备过程复杂,且载药量较低。同时,通过
目的: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是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参麦注射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心血管保护、抗炎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作用。CYP2J是细胞色素P450酶亚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负责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其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心脏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肝外组织;其代谢AA(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生成的EETs(Epoxye
蚊虫作为重要的病原体传播媒介,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多种虫媒传染病,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威胁。伊蚊作为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具有分布范围广、传播效能高等特点。登革病毒感染会引起登革热,甚至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等疾病。目前该蚊媒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并且由于抗体依赖增强引起的继发感染风险使得这种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比其他病毒感染更难。蚊虫对病毒易感机制的研
湿疹属于心身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及瘙痒等为主要症状,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其病因复杂,主要与个人精神及免疫内分泌有关。由于部队环境的特殊性,官兵长期处于高强度紧张训练,所以很容易罹患湿疹等心身性皮肤病。湿疹发病后瘙痒明显,易形成“搔抓-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容易反复发作,最终形成更为严重的难愈性湿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口服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容易产生副作用和引起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