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主观配合客观评价肌肉的基础之上,将祖国传统疗法针刺与拉伸相结合,观察不同干预手段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影响,以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的恢复肌肉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方法:选取成都体育学院在校健康男大学生44名,通过伸膝单位体重峰力矩记录股四头肌最大收缩力量,改良托马斯试验测量膝关节角度观察股四头肌柔韧性的变化,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评分记录机体主观疲劳感受。采用David蹬踏力量评估设备使股四头肌产生运动性疲劳。本次试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拉伸位针刺组、针刺组、拉伸组及空白对照组。针刺组选取血海穴、伏兔穴及梁丘穴顺经斜刺,拉伸组采用跪撑式拉伸股四头肌,拉伸位针刺组即在跪撑式拉伸股四头肌的体位上对同针刺组的穴位进行针刺,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平卧休息。分别在运动疲劳后即刻、干预后即刻测取肌肉力量、柔性性及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评分,应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这四种方式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影响。结果:1.通过蹬踏David蹬踏力量评估设备训练,股四头肌最大等长收缩力量下降了10%-28.9%,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评分在14-19分之间,平均最大心率在130次/min以上,示机体产生的运动性疲劳达中度疲劳以上。2.运动性疲劳时,四组受试者的伸膝单位体重峰力矩均值(Nm/kg)在2.37-2.51之间,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拉伸位针刺组、针刺组、拉伸组和空白组的股四头肌伸膝单位体重峰力矩值(Nm/kg)分别为4.07、3.77、3.65、3.14,与产生运动性疲劳时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拉伸位针刺组明显优于拉伸组、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运动性疲劳时,通过改良托马斯试验测量膝关节角度,四组受试者的膝关节角度均值在117.98°-125.00°之间,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拉伸位针刺组膝关节角度明显小于拉伸组、空白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运动性疲劳时,四组受试者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评分均值在16.00-16.55之间,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位针刺组与针刺组、空白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拉伸位针刺、针刺和拉伸在股四头肌力量、柔韧性和主观感受上,均为有效的抗运动性疲劳手段。2.在即刻治疗上,拉伸位针刺让拉伸和针刺在两者的疗效上产生了协同或者叠加效应,可使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在比赛间歇快速、高效的调整状态,为恢复运动性疲劳提供科学化的训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