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结构理论在公司财务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资本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焦点。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资本成本、公司理财和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MM理论后,学术界对资本结构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阶段。此后,学者开始关注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探讨研究,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激励理论和啄食理论等著名理论。这些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资本结构理论,并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国内对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学者们也陆续提出了许多符合本国国情、针对本国企业的真知灼见。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增速换挡,面对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中国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应当对公司财务情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考虑我国上市公司以制造业公司为主,并且制造业对稳定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通过以资本结构作为突破口,了解制造业公司的财务状况并提出建议。为研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本文将分作五部分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在该部分,首先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以及后资本结构理论。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边际融资成本理论。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大都以MM理论为基础。通过对MM理论前提假设的放松,各国学者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研究:一是从税收差异角度出发,研究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二是从破产成本角度出发,研究破产成本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三是同时考虑税收差异及破产成本,综合研究两者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在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MM理论及其修正后的理论、Miller模型、权衡理论以及后权衡理论。在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学者们摒弃了以往基于信息充分条件下“资本结构——公司价值”的研究范式,转向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在此阶段,学者们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激励理论以及啄食顺序理论等众多著名理论。但是,在80年代中期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显出疲态,在此情形下,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登上舞台,通过突破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束缚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延续,在此阶段的理论研究学派可分为资本结构管理控制学派和资本结构产品市场学派。在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后,本部分还对国内外有关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总体而言,国外关于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的实证结论大都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在国内的众多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大都表明针对中国股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市场有别于国外市场,在中国市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有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与债权人(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虚拟化”、债务的软约束特征、破产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控制权转移难以起作用等原因使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债务控制效应等正面作用难以发挥造成的。第三部分是定性分析部分。在本部分分别针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资本结构展开了定性分析。在对公司绩效的分析中,通过对截面数据的分析,确定制造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各区间范围内分布密度最大的区间段,并通过不同年份的比较,观察制造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稳定性。然后,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观察制造业公司与其他行业公司以及制造业各次类公司间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并对差异原因展开分析。在对资本结构的分析中,分别对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进行了分析,与对公司绩效的研究方法类似,首先对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再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分析。通过上述对不同财务指标展开的定性分析,本部分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2010至2012年期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要集中于0%-10%区间范围,在0%到100%各资产负债率区间段的公司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各资产负债率区间段的公司分布密度相对保持稳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是,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相比,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有可能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升高以及环保政策、国际专利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原因使制造业公司利润空间不断减小造成的。(2)在2010至2012年期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主要集中于30%-70%区间范围调整为10%-50%区间范围,总体而言,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保持在46%左右。笔者认为,有可能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增大了制造业公司债务融资难度,造成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的现状。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悬殊的利润差距必然导致自由资金更倾向于流向金融领域,而不是流向制造业等低利润行业。第二,我国传统制造业公司虽拥有大量固定资产,但由于缺乏专利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的支持,使得公司生产技术、生产设备随时都可能被新技术、新设备取代,因此,公司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突然发生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大。在此情形下,我国制造业公司以固定资产抵押的形式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间接负债融资的难度较大。第三,由于我国制造业公司生产的大多数产品都属于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销售量得不到保障,我国制造业公司的经营性风险较高。因此,为保证公司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以内,需要降低公司的财务杠杆,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3)在2010至2012年期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率主要集中于90%-100%区间范围,流动负债率偏高,负债结构不合理。对资金提供者而言,短期借款较长期借款虽然收益率较低,但是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自身资金的安全,资金提供者将更倾向于以短期负债的形式向制造业公司提供有偿资金。对于制造业公司而言,以短期负债形式进行债务融资的难度将小于以长期负债形式进行债务融资的难度。但是,制造业公司若长时间将短期债务融资用于长期投资,将有可能使公司面临潜在流动性资金不足以及财务成本突然上涨的风险,不利于制造业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制造业公司应将自身的资产负债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若资产负债率过高,将有可能导致公司利润水平的进一步下滑。第四部分是定量分析部分。在本部分,首先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的假设。其次,构建了研究模型并对变量进行了定义与说明。本部分选取了2003年(含2003年)以前在中国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2年连续8年的财务数据,经过整理、筛选,最终确定了18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1496个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最后,用样本数据进行一系列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关公司绩效的其他影响因素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规模、成长能力、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部分,通过将定性研究结论与定量研究结论综合考虑,得出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由于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升高以及环保政策、国际专利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率过高,有可能使公司面临潜在流动性资金不足以及财务成本突然上涨的风险,不利于制造业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3)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关公司绩效的其他影响因素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规模、成长能力、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根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议:(1)政府应建立良好融资环境,丰富企业融资方式。通过债券融资渠道的拓宽,让制造业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可供选择的渠道更多,不仅能通过股票市场进行权益融资,也能根据公司自身需要在债券市场顺利的进行短期债务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2)制造业公司应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科研投资力度。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以高经济附加值产品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并以公司利润空间的增大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国际专利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速度。本文的主要贡献:(1)在对制造业分析时,采用描述性统计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方法,一方面能避免单纯采用实证研究引起的伪回归现象,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更好的分析数据间的深层次关系。(2)在对行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将制造业与其他行业对比分析的同时,也对同属制造业的不同次类行业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横向、纵向两条线,,能更全面的摸清制造业的现状。本文的不足:(1)本文只对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数据选取的范围不够全面,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的实证研究只局限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没有深入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针对上述局限,笔者期望在后续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作出适当扩展,进一步修正、完善本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