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2003至2009年多次对黄河干流、河口低盐度区(0<S<5)、花园口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有机碳观测和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表层水体碳参数的调查,给出了黄河干流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借助C/N分析,并在沉降分级法的基础上结合激光粒度仪的粒度测定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了黄河有机碳的来源及输运特征,同时利用水文和化学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调水调沙对黄河碳输运规律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干流POC为0.65-39.95 mg/L, DOC为1.57-4.77 mg/L,有机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中游花园口站有机碳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性,且与流量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2、水库及调水调沙这两个人为事件对黄河有机碳输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水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对有机碳的贡献增加,DOC是有机碳的主要形式。调水调沙时期,有机碳的浓度和输运量大大增加,POC是该时期有机碳的主导形态。3、黄河POC%偏低于世界河流平均水平,POC%随TSS的增大呈对数降低趋势。POC主要来源于黄土母质,浮游植物对POC的贡献很小。POC的沿程输运具有极好的一致性,悬浮物粒径是控制黄河颗粒有机碳输运特性的主要因素:POC有80%以上集中在<16μm粒径的颗粒物上,而粒径<32μm的悬浮物承载了95%以上的颗粒有机碳。4、花园口水文年时期DOC总体上与流量呈现负相关趋势,体现稀释作用;调水调沙时期,颗粒物的解析及POC的溶解使得DOC浓度在高水量下仍可以维持在低水量时期的水平。5、黄河有机碳的降解率较低。悬浮物含量是控制黄河DOC/POC输运比例的主要因素,当TSS超过364 mg/L时,黄河有机碳输运以颗粒有机碳为主,反之以溶解有机碳为主,调水调沙对该TSS界限值影响不大。6、调水调沙时期pCO2, POC, PIC浓度增加较大,尤其是在调沙时期,而DOC和DIC增加幅度较小。黄河向海洋输运的碳量明显增加,无机碳是该时期最主要的输运形式,在垂直方向上与大气CO2的交换量也明显增加。该时期颗粒物含量增加导致POC, PIC增大,颗粒态碳向溶解态碳的加速转化使得DOC和DIC浓度在高水量下得到维持,强烈的碳酸盐平衡影响及生物好氧作用导致pC02远高于非调水调沙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