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健康志愿者(Ⅰ)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湿热中阻(Ⅱ)、肝郁脾虚(Ⅲ)、瘀血阻络(Ⅵ)、肝肾阴虚(V)及脾肾阳虚(Ⅳ)五种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浆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肝功能及机体炎症反应状况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出慢性乙肝中医各证候之间炎症反应状况的蛋白质组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治慢性乙肝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最终为进一步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候本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于2009年10月-2010年9月期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选择典型的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五种中医证型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组,以健康正常人5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在PH4-7的IPG凝胶干胶条,以约130μg的上样量,75000v.h的电泳条件下初步获得了分辨率较好的血浆蛋白表达图谱。利用凝胶成像系统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扫描,血浆蛋白表达图谱在ImageMaster2D软件上进行分析。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标准化总灰度值(%Vol)相差达2倍以上,且在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候中均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视为差异表达蛋白,利用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DLDI-TOF-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检测,结合各蛋白质点的相对等电点(PI)、相对分子量(Mw)与Swis s-prot蛋白数据库的匹配检索,鉴定出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筛选在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候中均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表达并能体现肝脏炎症反应状况的蛋白质,在扩大证候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ELISA方法对以上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SNK-q统计方法分析,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中经SPSS v15.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血浆蛋白质组表达双向电泳银染图谱。(2)通过对比分析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病人湿热中阻证组、肝郁脾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及脾肾阳虚证组的双向电泳图谱,发现在五种证候中均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共有五个,通过质谱鉴定分别为结合珠蛋白(HP)、免疫球蛋白J链(Ig-J)、视黄醇结合蛋白(RBP)、C-反应蛋白(CRP)、玻连蛋白(VN)。其功能主要涉及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炎症反应,免疫病理损伤等。(3)筛选在乙肝五种中医证候中均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表达并能体现肝脏炎症反应状况的蛋白质CRP、RBP及VN(CRP与肝脏炎症反应有关、RBP及VN与肝脏损伤程度即肝脏功能密切相关),在扩大证候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ELISA方法对以上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发现各证候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相对正常对照组都下降,其降低顺序为(降低最多排前)Ⅵ>Ⅴ>Ⅳ>Ⅲ>Ⅱ。各中医证候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组间比较Ⅳ与Ⅲ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玻连蛋白(VN)相对正常组都下降,降低顺序为(降低最多排前)Ⅵ>Ⅴ>Ⅳ>Ⅱ>Ⅲ。各中医证候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组间比较Ⅵ与Ⅴ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与Ⅲ有显著性差异(P<0.05);C-反应蛋白(CRP)相对正常对照组都升高,升高顺序为(升高最多排前)Ⅵ>Ⅴ>ⅣⅢ>Ⅱ。各中医证候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组间比较I与V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血浆蛋白质组表达双向电泳银染图谱,初步建立慢性乙肝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及健康人对照组血浆蛋白质组表达图谱。(2)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型和正常人之间存在多个蛋白质表达差异,表明CHB存在多蛋白表达异常,此为中医“证”本质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3)在扩大证候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ELISA方法对以上差异表达蛋白质中反映肝脏炎症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的CRP、RBP及VN进行验证,发现其中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状况的蛋白质——CRP相对正常组升高,其升高顺序为(升高最多排前)Ⅵ>Ⅴ>Ⅳ>Ⅲ>Ⅱ,提示CRP的差异表达与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候的炎症反应状况存在一定规律性,即瘀血阻络证组炎症反应最重,其次是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肝郁脾虚证组,肝胆湿热证组相对最轻。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蛋白质——RBP和VN相对正常组均下降,其降低顺序基本一致,分别为(降低最多排前)Ⅵ>Ⅴ>Ⅳ>Ⅲ>Ⅱ和Ⅵ>Ⅴ>Ⅳ>Ⅱ>Ⅲ。均以瘀血阻络证最低,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而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相对最高,提示RBP和VN的差异表达与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候的肝功能损害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瘀血阻络证组肝功能受损最重,其次是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而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的肝功能损害相对较轻。(4)在慢性乙肝五种证候中,CRP、RBP及VN三项指标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升高和降低的顺序基本一致(CRP↑:Ⅵ>Ⅴ>Ⅳ>Ⅲ>Ⅱ; RBP↓:Ⅵ>Ⅴ>Ⅳ>Ⅲ>Ⅱ:VN↓:Ⅵ>Ⅴ>Ⅳ>Ⅱ>ⅠⅡ),提示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候患者的肝脏炎症反应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炎症反应越重,其肝功能受损程度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