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胶滴肿瘤药敏技术(CD-DST)检测食管癌细胞对五种化疗方案:替吉奥+铂类、紫杉醇+铂类、5-氟尿嘧啶+铂类、吉西他滨+铂类及多西他赛+铂类的敏感性,分析食管癌术后患者对不同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差异,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用药,探究该技术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选择化疗方案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从2015年9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行CD-DST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患者60例,比较患者食管癌细胞对不同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差异。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究CD-DST检测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化疗方案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可行性。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从2015年9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5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其中28例患者已于术后完成CD-DST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术后辅助化疗。另外28例患者未行CD-DST检测,设为对照组,由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根据中国食管癌诊疗规范选择化疗方案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比较CD-DST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生存率。进一步将CD-DST组分为敏感组与耐药组,比较敏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2年的生存率。再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CD-DST组和对照组细分为:淋巴结阳性-CD-DST组与淋巴结阳性-对照组、淋巴结阴性-CD-DST组与淋巴结阴性-对照组,分别比较术后1年、2年的生存率。结果在接受CD-DST检测的60例患者的肿瘤细胞中,24例(40.0%)仅对一种化疗方案敏感,5例(8.3%)对两种化疗方案敏感,10例(16.7%)对三种化疗方案敏感,6例(10.0%)对四种化疗方案敏感,1例(1.6%)对五种化疗方案敏感。有14例对全部化疗方案均不敏感,完全耐药率为23.3%。食管癌细胞对五种化疗方案的敏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吉西他滨+铂类43.3%(26/60)、替吉奥+铂类36.6%(22/60)、5-氟尿嘧啶+铂类28.3%(17/60)、多西他赛+铂类26.6%(16/60)、紫杉醇+铂类20.0%(12/60)。比较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对五种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使用LSD-t检验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吉西他滨+铂类与多西他赛+铂类、吉西他滨+铂类与紫杉醇+铂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3),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DST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DST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96.4%(27/28)、85.7%(24/28),对照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1%(23/28)、57.1%(16/28)。两组1年生存率CD-DST组(96.4%)高于对照组(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2年生存率CD-DST组(85.7%)高于对照组(57.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6)。根据CD-DST检测结果,将CD-DST组分为敏感组和完全耐药组,其中敏感组22例,完全耐药组6例。比较敏感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显示敏感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22/22)、85.7%(24/28),对照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86.4%(19/22)、57.1%(16/28)。两组1年生存率敏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2年生存率CD-DST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再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两组分为淋巴结阳性-CD-DST组和淋巴结阴性-CD-DST组、淋巴结阳性-对照组和淋巴结阴性-对照组。淋巴结阴性的CD-DST组和对照组1、2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vs.83.3%,P=0.362,93.3%vs.73.3%,P=0.535)。淋巴结阳性的CD-DST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7 vs.76.9%,P=0.191)。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 vs.30.8%,P=0.017)。结论1.在CD-DST检测的五种化疗方案中,食管癌细胞对于吉西他滨加铂类方案的敏感率最高,其中与紫杉醇加铂类和多西他赛加铂类方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根据CD-DST结果选择敏感方案化疗的患者相较经验性选择化疗方案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获益。3.根据CD-DST结果选择敏感方案化疗对淋巴结阳性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