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可谓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改革模式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也不同于东亚威权主义的模式,许多学者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来剖析中国社会的成长历程,亦或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各种变迁。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的三十年总是有不尽的研究视角吸引人去近距离感知与探索。
本文截取三十年这一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段,通过晋江这一地方社会的点,试图折射和还原出中国国家转型的整体逻辑,避开转型何以发生这个话题,撇开转型的初始动力问题,重点探讨转型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其内在逻辑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协同体系支撑了转型的过程。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经济形态凸现,社会自身的流动资源和空间增加,经济社会的自主性增强,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分层多样化。中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调控越来越基于社会与经济自身发展的逻辑与需要,以经济转型与社会生长为核心的变迁对国家产生了外在的变革压力,导致了国家治理方式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推动了国家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党、地方政府等组织体系,民主、自由、公民权利意识等象征体系,各种社会团体、社会参与的协同体系,都对国家转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驾护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