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三角洲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领先全国的甘蔗制糖产业基地,甘蔗制糖工业在当时也被誉为“甜蜜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糖工业在珠三角逐渐退出生产的历史舞台,步入“遗产化”。在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和更新下,糖厂的厂房部分因经济价值显著大多面临更新改造,而同样承载“甜蜜记忆”的糖厂工人住区往往被忽视,“幸存”的工人住区由于其用地性质不易变更、产权分配等问题,保护更新难度较大,容易成为“城市孤岛”。通过实地调研珠三角的糖厂工人社区结合研究厂史厂志,探究糖厂工人住区规划建设历程,归纳揭示其特征,进一步发掘工人住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背景、意义、方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通过厘清相关建设背景,分析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住宅政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厂志等史料梳理出珠江三角洲糖厂工人住区的建设历程,为深入分析糖厂工人住区提供全面的历史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糖厂工人住区的空间特征和生活形态做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历史图文档案、建筑平面资料、现状的分析和对糖厂职工住户的访谈,总结工人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特征和工人住区的人文内涵;第五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糖厂工人住区的价值,指出其现状问题,结合价值取向和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最后为全篇结论。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糖厂工人住区的建设受产业发展影响,同时也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其次,从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糖厂工人住区的空间特征,认为其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与时代特征,在时代性的主导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下,也发展出适应气候和地形的形式特征;制糖产业的工农联合属性与“企业办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加上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共同塑造了糖厂工人住区独特的社区文化;糖厂工人住区具有作为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目前面临着更新改造乏力、社区文化认同缺失和更新方式粗暴等严峻问题,应该及早对其进行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的保护性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