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一直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着农村的整体形象、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的耕作方式,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过去的30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从1953年的10.6%,提高到2014年的54.77%。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城镇化包括很多方面,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其中作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城镇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土地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制约作用远超过其他生产要素,一方面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城镇建设要以盘活存量为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了人口和土地的共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土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前进。本文从土地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土地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转化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吸收国内外土地城镇化转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我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两种制度。集体土地必须经过国家统一征收方能用于城市建设,这也是我国土地城镇化的主要方式。由于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程序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征地这一手段扩大财政收入,“以地生财”造成城镇面积的快速扩张,耕地比重不断减小,粮食总产不断降低。另外城市土地多是粗放式经营,浪费率较高。此外,城乡土地市场不统一,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晰,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不少农民被迫“上楼”,征地补偿低,生活无保障,各种纠纷和种种不公平,使得社会矛盾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借鉴了一些其他典型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使用的对策和手段,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制定对策。即土地城镇化方式应该多元化,对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实行“同市、同权、同价”的政策;贯彻实施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机制,土地城镇化不在增量上而在存量上做文章;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制度,明晰产权主体,这是实现土地入市的根本所在;完善土地市场机制,土地价格机制,实现市场对土地的优化配置方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健全补偿机制。本文针对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推进土地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当今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