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把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历史时期,提升空间发展、推动空间治理成为重要举措。空间治理通过资源的空间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均衡发展。当下,城市发展由“追量”转向“求质”,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行政单元逐渐成为国家推进空间治理的关键平台。社区建设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空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以空间治理视角作为切入点重新审视社区规划具有现实意义。以往社区规划大多注重物质空间环境的营造但对人的精神追求及社区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当下的社区规划除了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空间生活需要以外更应该成为一种集邻里关系、居住环境、文化情感、社区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规划。深圳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示范城市,其城市建设也走在国内前沿并率先进入城市发展转型阶段,本文从深圳第一“城中村”——白石洲社区入手进行实证研究,白石洲社区人员构成及产权关系复杂、改造过程漫长、空间状态零乱的特征对其开展实证研究在城市转型发展时期具有现实意义。以深圳白石洲社区规划中所涉及到的人口、文化、土地、产业、环境等核心要素为实证研究内容,从社区空间特征入手对其在物质空间环境层面的规划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区规划所涵盖的非物质层面所需的发展要素进行研究,总结了空间治理视角下深圳白石洲社区规划模式及其运作机制。鉴于白石洲社区规划过程中“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模式下所形成的正负空间效应,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社区规划模式的理论探索,尝试引用空间治理作为理论支撑,同时受多中心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启示,结合我国国情构建起“政府—市场—公众”空间治理理论模型并进行空间效应评价。通过对空间治理模型的分异,演化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单轮驱动型、政企合作的双轮驱动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多轮驱动型三种社区规划模式并分别对其展开理论分析和模式探索。在多轮驱动型社区规划模式下深入探讨了社区规划在申报、审批、出让及建设实施阶段下的多元主体制衡机制。本次课题研究将空间治理、传统社区规划理念与我国率先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深圳白石洲社区相融合进行实证分析和规划模式探索是本文的亮点。分析认为社区物质空间规划与非物质要素共同发展是社区转型的必然要求;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下的多轮驱动型社区规划模式将是未来空间治理视角下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和探索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