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巅峰之作,它总结了历代以来的创作经验,建立了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文心雕龙》的英译,是一个“互文复调中创生”的复杂过程。探究互文与复调过程的奥秘,不仅可以寻觅译本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华文化在西方解读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折射,也有益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本文以《文心雕龙》的两个英译本为基础,选取复调与互文性理论进一步探讨译本生成的过程。本文研究发现,翻译是作者、译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源文为对象、文化语境为背景、读者为目标的多重互动、沟通和对话。宇文所安以读者为中心,以西方文化为归宿,在处理关键术语的互文性时比照西方文化,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埋没了源文的互文性特征;但他在处理复调结构时尽量采用异化翻译,以求读者的心灵共鸣。杨国斌同样以读者为中心,但归宿却是中华文化,为此采用异化翻译,保留源文的互文性特征,让读者自己去琢磨、领会、感悟,达到与作者互通互融的境界。他对复调结构做了简化处理,降低了对读者想象力的要求。总结来说,翻译重新赋予译作独立的身份,肯定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作用,瓦解过分重视忠实或对等的翻译观。译者通过原文与原文作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肩负着接通原文、造就译文,使读者与原文作者相遇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