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1998年8月16日的TM卫星数据的一部分,设置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到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区,长90km,宽16km的生态研究样带。通过用ERDAS对卫星数据的校正、图像增强等处理,结合GPS野外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有监督分类。共分为7种类型:居民点、旱田、水田、河流、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并建立了卫星影像分类解译标志。同时借助于GIS软件Arcview对研究样带进行人为等距离(18km)划分为5个梯度区。选用景观多样性、景观密度、聚集度等6个景观参数,用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沿梯度区呈增大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接近城市的梯度区内一般是景观要素以大面积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景观斑块密度与边缘密度较小,景观异质性较低。越接近天然次生林区,景观异质程度越大。景观聚集度指数是随着梯度区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表明斑块之间的镶嵌联系的程度与受到的干扰程度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从景观平均形状指数和景观平均分维数的变化,可看出综合干扰(自然干扰、人为活动、植被的内源演替或种群的动态变化)是呈增强的发展趋势。大、中、小斑块的数量比例在各梯度区之间都是小斑块数量比>中斑块数量比>大斑块数量比。沿城区到天然次生林区方向,中小斑块的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大,而大斑块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计算的景观指数随着粒度和幅度的变化,可知,在同一空间幅度范围内粒度越细,其景观异质性就会相对较大;在粒度不变时景观异质性的格局会随着幅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更能体现出对景观格局的研究需要界定一定的空间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