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

被引量 : 94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它的发展概况及规律。样式是器皿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在一定地域或时代,出现一定数量造型相似的器皿,明显不同于其它器皿造型,它们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即可视为一种造型样式。样式对中国古代器皿来说,是造型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较高艺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有力保障。本论文主要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根据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系统的宏观发展情况,按其体系框架建构过程分为六大阶段:萌生与兴起(新石器时代)、礼器化(夏商至西周)、实用化和趋向统一(春秋至秦汉)、多元与交融(汉末至隋唐)、农牧民族的整合(五代至元)、成熟和定型(明清)。通过对以上六个时期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器皿以中原汉族造型样式为中心、不断整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造型样式的过程。第二章分析造型样式与相关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用功能决定其基本形态、限定其变化范围、推动其不断完善。政治因素对礼器及高层次器皿造型影响很大、作坊性质使其造型样式分化明显,合作与传承方式、器皿商品属性等均对造型样式有一定影响。工艺技术的提高会推动器皿造型样式的面貌革新,造就相应的造型样式。思想文化是相应器皿造型样式产生的人文背景。宗教是器皿造型样式传播与改变的一股重要影响力量。器皿造型样式在特定起居方式和生活习俗中产生并延续。第三章为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产生、记录、传播与变革,主要是厘清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衍生途径、记录及其传播、交流方式。衍生途径主要包括模仿借鉴事物形象、增减附件、整体或局部的形体变异、组合拼接。图文记录与研究主要有官方图文记录,文人金石学图文记录。器皿造型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主要包括对国内各族和外国、不同材质器皿间的纵向、横向转移。第四章主要选取无附件为主型的碗和有附件为主型的壶两类器皿,对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谱系进行案例分析。以两大最为常见的器皿作为代表,总结其主体与附件部分造型样式的演变轨迹,及其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谱系图。总之,中国古代器皿作为中华文明大格局之下的一种物质文明,其造型样式的变化既难以摆脱这一母体的影响,又具备器皿造型样式发展的独特规律性。中国古代器皿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大历史环境的产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结构和一脉相承的框架,决定了这两点也是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最根本的总体特征。
其他文献
我国铁路信息化进入大规模、快速发展时期,信息技术正向铁路运输经营、管理及营销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信息化对改造铁路传统产业、提升运输效率与管理水平、保障运输安全等
《论语》从东汉起列入儒家经典,到南宋朱熹集注后成为“四书”之一,是士子必读典籍之一。朱熹对《论语》相当重视,《论语集注》以义理之学发挥阐释儒家经典,是元明以后科举取士的
翻开《清史稿》和二十四史,无一例外地都载有连篇累牍的祥瑞内容。从两星合聚到四星合聚,顺治到乾隆朝共记载九十五次。五色祥云。自顺治至乾隆朝计出现三十六次。真龙,自顺
尽管从1958年我国电视草创伊始便诞生了对农电视节目的雏形,但就当下情况来看,除中央电视台外,各级电视台中专门开办对农频道的仍属少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
<正>明万历故宫博物院藏电径9.8厘米厚1.6厘米明代制墨业兴盛的一大标志是自万历以来,名家辈出,且多集中于安徽徽州歙县与休宁,形成两大流派。歙派多文人兼营墨业,文化艺术气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治国方略的提出,使得法治精神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加深,一个严重影响此进程的危机也同时显露出来,这个危机就
现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和高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形式,使我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黄金机遇期,国家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设投资大,同时为赶上发达国家铁路技术装备的先进水
中国知识人对中国近代文化问题曾提出各种解决路径。新儒家认为,在国魂飘零的时代,知识人应该站起来,为中国文化重新贞定生命的方向。他们主张由旧内圣开出新外王。新一代自
解构主义服装是一种颠覆传统,颠覆文化的服装。它放弃了程式化的模式,以解构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摒弃传统的规范,创立出风格独特的服装。它是一种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