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它的发展概况及规律。样式是器皿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在一定地域或时代,出现一定数量造型相似的器皿,明显不同于其它器皿造型,它们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即可视为一种造型样式。样式对中国古代器皿来说,是造型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较高艺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有力保障。本论文主要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根据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系统的宏观发展情况,按其体系框架建构过程分为六大阶段:萌生与兴起(新石器时代)、礼器化(夏商至西周)、实用化和趋向统一(春秋至秦汉)、多元与交融(汉末至隋唐)、农牧民族的整合(五代至元)、成熟和定型(明清)。通过对以上六个时期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器皿以中原汉族造型样式为中心、不断整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造型样式的过程。第二章分析造型样式与相关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用功能决定其基本形态、限定其变化范围、推动其不断完善。政治因素对礼器及高层次器皿造型影响很大、作坊性质使其造型样式分化明显,合作与传承方式、器皿商品属性等均对造型样式有一定影响。工艺技术的提高会推动器皿造型样式的面貌革新,造就相应的造型样式。思想文化是相应器皿造型样式产生的人文背景。宗教是器皿造型样式传播与改变的一股重要影响力量。器皿造型样式在特定起居方式和生活习俗中产生并延续。第三章为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产生、记录、传播与变革,主要是厘清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的衍生途径、记录及其传播、交流方式。衍生途径主要包括模仿借鉴事物形象、增减附件、整体或局部的形体变异、组合拼接。图文记录与研究主要有官方图文记录,文人金石学图文记录。器皿造型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主要包括对国内各族和外国、不同材质器皿间的纵向、横向转移。第四章主要选取无附件为主型的碗和有附件为主型的壶两类器皿,对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谱系进行案例分析。以两大最为常见的器皿作为代表,总结其主体与附件部分造型样式的演变轨迹,及其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谱系图。总之,中国古代器皿作为中华文明大格局之下的一种物质文明,其造型样式的变化既难以摆脱这一母体的影响,又具备器皿造型样式发展的独特规律性。中国古代器皿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大历史环境的产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结构和一脉相承的框架,决定了这两点也是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最根本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