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科多年生的紫花苜蓿与禾草进行混播,不仅能够提高混播组分中禾草粗蛋白含量,增强草地可持续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因此本试验设置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记作:M+B)、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记作:M+P)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M+F)3种草种组合,并且将紫花苜蓿与3种禾草均按1: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1,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1,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1)、1: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2,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2,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2)和2: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3,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3,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3)比例组配进行同行混播,以紫花苜蓿单播、相应禾草单播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组合和比例对生物量特性、饲草品质特性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高产优质的混播组合和比例。结果如下:1.M+B处理的混播总生物量和禾草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16.69 t·hm-2,2.93 t·hm-2;而M+P处理下紫花苜蓿生物量最高,为15.08 t·hm-2。禾草生物量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紫花苜蓿在30-60 cm冠层高度生物量最高,混播中上部冠层的生物量占比高于单播,冠层重心上移。混播总生物量增产率依次为M+P(69.55%)>M+B(61.62%)>M+F(61.15%),其中M+P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增产率(86.88%)、增产贡献率(109.09%)较其他处理高了23.07%、18.46%,M+B处理的禾草增产率(29.55%)、增产贡献率(10.49%)高了21.87%、3.60%。各混播组合的RYT均大于1,M+B处理的RYT值最高(1.51);M+P处理中紫花苜蓿所占比例最大(96.26%),M+B处理最小(82.43%),而M+B处理下禾草所占比例高于M+P处理。2.与同组合其他比例相比,A2、B2、C1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A2、B2、C1处理的紫花苜蓿分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分别高了23.94%、5.25%,11.06%、8.89%,2.87%、5.14%,而A2、B3、C1处理下禾草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分别显著提高26.51%、94.45%,7.74%、29.29,90.63%、110.97%(P<0.05)。与单播相比,各混播比例的总生物量均高于单播,A2的增产率较同组合其他比例提高45.58%、286.15%,其苜蓿增产贡献率(81.67%)最低,较其他处理低了18.34%、7.67%,禾草增产贡献率最高,达到18.33%。各混播比例的RYT均大于1,其中A2和C1的RYT值分别为1.78,1.44,且显著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P<0.05);B2处理下RYT值最高(1.21),但与同组合其他比例差异不显著。3.不同混播组合处理,M+B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最高,分别为105.50cm和75.22 cm,无芒雀麦茎粗也最粗,为1.57 cm,M+P紫花苜蓿茎粗最粗,为2.89 cm,M+B次之(2.88 cm)。与单播相比,混播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和禾草株高,显著降低了禾草茎粗。A2、B2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也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A1、B2、和C3处理禾草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较其他比例最高高了23.12%(P<0.05)。A3、B3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茎粗最粗,其茎粗增长率较其他比例分别显著高了48.42%、81.35%,75.67%、150.77%,88.56%、25.17%(P<0.05);与对应的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下禾草茎粗均显著降低7.39%~40.38%(P<0.05)。4.M+B处理紫花苜蓿的CP含量最高(22.56%),较其他处理高0.58%、4.18%(P>0.05);ADF(39.18%)和NDF(44.29%)含量最低,RFV值(123.71)较其他处理高了1.81%、3.88%,且以1:1混播紫花苜蓿营养品质优于其他比例混播;M+B处理禾草的CP含量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的是M+P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与苜蓿单播相比,不同混播比例(A1和C1除外)提高了混播组分中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和RFV,降低了ADF和NDF含量;与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处理提高了组分中禾草的粗蛋白含量(CP)和ADF含量,降低了RFV;降低了(M+B中所有比例处理和B3除外)禾草NDF含量。5.混播组合效应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M+B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的积累,M+F更有利于全磷、速效钾、全钾的积累。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著(P<0.05);三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A2更利于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积累,B3更利于有机质、氮素养分的积累,C3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的积累。在20-40cm土层,A2更利于速效氮、全氮、全磷、速效钾的积累,B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的积累,B1更有利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C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全效养分的积累。6.与苜蓿单播相比,混播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以及20-4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禾草单播相比,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0-40 cm土层除A1蔗糖酶、C1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其他配比土壤所有酶活性均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M+B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最高,M+F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0-20 cm土层M+F和20-40 cm土层M+P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同组合不同比例时,0-20 cm和20-40 cm土层A2、B3、C3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A1、B1、C3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两个比例,A1、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0-20 cm土层C2和20-40 cm C3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
其他文献
为探究番茄不同发育阶段品质差异,以9个番茄品种为试材,分别为大果形‘汉姆091’和‘汉姆九号’,中果形‘原味一号’、‘181’、‘抗病191’、‘184’、‘粉贝儿2号’、‘草莓味番茄’和‘抗病184’,于2019年10月-2020年4月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栖云山国家田园综合体六区日光温室中进行试验,研究番茄果实不同发育阶段Ⅰ(绿熟期)、Ⅱ(白熟期)、Ⅲ(转色期)、Ⅳ(成熟期)、Ⅴ(完
盐胁迫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植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一氧化氮(NO)和钙离子/钙调蛋白(Ca2+/CaM)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其也感知和响应植物遭遇环境胁迫。因此,本试验以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Ca2+/CaM和NO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的生长、抗氧化系统和靶酶的活性,拟探讨Ca2+/CaM和NO在缓解盐胁迫中的作用及其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C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果之一,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均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环境及土壤问题,葡萄栽培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土壤盐渍化成为限制葡萄栽培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工程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式,它能够极大的缩短育种年限。因此,筛选耐盐基因,并研究功能和作用机理对于葡萄耐盐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和q RT-PCR分析发现,葡萄且VvTrihelix5转录因子对盐胁迫具有明显的响
试验以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为硒源,采用水培研究了不同外源硒处理对小白菜养分吸收、抗氧化系统、产量、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的施用浓度和硒源,为生产富硒小白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试验选取无机和有机两种外源硒,采用两种施硒方式,即根施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1.根施亚硒酸钠可增加小白菜地上部P、Ca、Mg、Fe等元素的吸收。根施DL-硒代蛋氨酸可增加小白菜地上部Ca、Mg、Fe等元素的
花牛苹果,属于蔷薇科,主要分布于天水市,为甘肃省天水市特产。目前,天水花牛苹果种植面积约202.05万亩,主要分布于海拔1750m以下的干旱浅山地区,果园坡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基础设施较差,花牛苹果的常年种植也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本试验以天水市果树研究所种植3年、5年、8年、10年的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以及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状况。试验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0-20cm土层
盐胁迫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作物栽培和生产造成的影响很大。对于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尤其是鉴定和挖掘耐盐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赤霉素参与植物的各种非生物胁迫响应,并且外源施加GA_3能够提高植株对盐胁迫的耐受性。赤霉素氧化酶基因GA2ox、GA3ox和GA20ox已经在一些模式植物中被研究具有提高植株的耐盐胁迫能力,因此本文以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葡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重金属镉(Cadmium,Cd)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需的食物,而产地镉污染是蔬菜食用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叶类蔬菜对Cd的吸收能力要显著高于其他类蔬菜,更要注意其Cd污染问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蔬菜对土壤中Cd的吸收累积,降低蔬菜中Cd含量,提高蔬菜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以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镉污染条件下,
为了探索光照和温度因子对旱地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以及产量的影响,本文以APSIM模型为平台,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调试APSIM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检验。然后运用APSIM模型模拟三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不同光照、温度条件对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并运用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APSIM模型可以对研究区不同耕作措施下的旱地小麦进行有效模拟。根据对试验站2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优质蛋白饲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其重要性日益突显。然而紫花苜蓿品种多样,其对氮素的反应也有不同表现,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可以达到低肥高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因此,为探究紫花苜蓿氮效率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据团队前期对紫花苜蓿氮素利用的研究成果选取8个紫花苜蓿品种为代表,通过对其氮素吸收、固定以及氮转化能力的研究,筛选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品种并且
为探索陇中旱农区春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方案,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2012年设定的氮肥运筹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四个氮肥水平(N0:不施氮肥,N1:施氮100 kg·hm-2,N2:施氮200 kg·hm-2,N3:施氮300 kg·hm-2)和两个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T1:1/3基肥+2/3拔节期追肥、T2:1/3基肥+1/3拔节期追肥+1/3大喇叭口期追肥)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