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科多年生的紫花苜蓿与禾草进行混播,不仅能够提高混播组分中禾草粗蛋白含量,增强草地可持续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因此本试验设置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记作:M+B)、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记作:M+P)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M+F)3种草种组合,并且将紫花苜蓿与3种禾草均按1: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1,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1,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1)、1: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2,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2,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2)和2: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3,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3,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3)比例组配进行同行混播,以紫花苜蓿单播、相应禾草单播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组合和比例对生物量特性、饲草品质特性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高产优质的混播组合和比例。结果如下:1.M+B处理的混播总生物量和禾草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16.69 t·hm-2,2.93 t·hm-2;而M+P处理下紫花苜蓿生物量最高,为15.08 t·hm-2。禾草生物量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紫花苜蓿在30-60 cm冠层高度生物量最高,混播中上部冠层的生物量占比高于单播,冠层重心上移。混播总生物量增产率依次为M+P(69.55%)>M+B(61.62%)>M+F(61.15%),其中M+P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增产率(86.88%)、增产贡献率(109.09%)较其他处理高了23.07%、18.46%,M+B处理的禾草增产率(29.55%)、增产贡献率(10.49%)高了21.87%、3.60%。各混播组合的RYT均大于1,M+B处理的RYT值最高(1.51);M+P处理中紫花苜蓿所占比例最大(96.26%),M+B处理最小(82.43%),而M+B处理下禾草所占比例高于M+P处理。2.与同组合其他比例相比,A2、B2、C1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A2、B2、C1处理的紫花苜蓿分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分别高了23.94%、5.25%,11.06%、8.89%,2.87%、5.14%,而A2、B3、C1处理下禾草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分别显著提高26.51%、94.45%,7.74%、29.29,90.63%、110.97%(P<0.05)。与单播相比,各混播比例的总生物量均高于单播,A2的增产率较同组合其他比例提高45.58%、286.15%,其苜蓿增产贡献率(81.67%)最低,较其他处理低了18.34%、7.67%,禾草增产贡献率最高,达到18.33%。各混播比例的RYT均大于1,其中A2和C1的RYT值分别为1.78,1.44,且显著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P<0.05);B2处理下RYT值最高(1.21),但与同组合其他比例差异不显著。3.不同混播组合处理,M+B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最高,分别为105.50cm和75.22 cm,无芒雀麦茎粗也最粗,为1.57 cm,M+P紫花苜蓿茎粗最粗,为2.89 cm,M+B次之(2.88 cm)。与单播相比,混播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和禾草株高,显著降低了禾草茎粗。A2、B2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也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A1、B2、和C3处理禾草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较其他比例最高高了23.12%(P<0.05)。A3、B3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茎粗最粗,其茎粗增长率较其他比例分别显著高了48.42%、81.35%,75.67%、150.77%,88.56%、25.17%(P<0.05);与对应的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下禾草茎粗均显著降低7.39%~40.38%(P<0.05)。4.M+B处理紫花苜蓿的CP含量最高(22.56%),较其他处理高0.58%、4.18%(P>0.05);ADF(39.18%)和NDF(44.29%)含量最低,RFV值(123.71)较其他处理高了1.81%、3.88%,且以1:1混播紫花苜蓿营养品质优于其他比例混播;M+B处理禾草的CP含量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的是M+P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与苜蓿单播相比,不同混播比例(A1和C1除外)提高了混播组分中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和RFV,降低了ADF和NDF含量;与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处理提高了组分中禾草的粗蛋白含量(CP)和ADF含量,降低了RFV;降低了(M+B中所有比例处理和B3除外)禾草NDF含量。5.混播组合效应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M+B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的积累,M+F更有利于全磷、速效钾、全钾的积累。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著(P<0.05);三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A2更利于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积累,B3更利于有机质、氮素养分的积累,C3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的积累。在20-40cm土层,A2更利于速效氮、全氮、全磷、速效钾的积累,B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的积累,B1更有利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C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全效养分的积累。6.与苜蓿单播相比,混播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以及20-4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禾草单播相比,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0-40 cm土层除A1蔗糖酶、C1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其他配比土壤所有酶活性均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M+B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最高,M+F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0-20 cm土层M+F和20-40 cm土层M+P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同组合不同比例时,0-20 cm和20-40 cm土层A2、B3、C3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A1、B1、C3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两个比例,A1、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0-20 cm土层C2和20-40 cm C3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