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与对台政策(1945-1961)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伴随国际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转变。朝鲜战争爆发促使杜鲁门政府把中共政权作为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产生正是为美国亚洲政策服务,是亚洲遏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附属于美国对苏联全球遏制战略之下。到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已把主要矛头直指中国,对中国实行全面遏制。美国对台政策是对华遏制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桥头堡”,同时把台湾做为其西太平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来实施其全球遏制战略。  本文主要以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为时间节点,对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和美国对台政策进行相关研究。全文共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正文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缘起、形成、发展与最终确立。朝鲜战争之前,美国遏制对象主要是苏联,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调转矛头指向,直指中国,美国对华遏制初现雏形。到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形成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并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阵地,利用台湾遏制中国。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杜鲁门时期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政策。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从整体布局上看,是以“防止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为主线,分为两个时间段执行。在朝鲜战争之前,国共内战期间蒋政权的溃败促使杜鲁门政府制定不让中共占据台湾,并计划分离台湾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认为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严重威胁,杜鲁门政府对台湾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同时在以军事援助为主,经济援助为辅的对台策略中,从总体上促使台湾发展,把台湾当成亚洲抵御共产主义的中坚地带。到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台政策核心是以台湾国民党政权取代共产党政权来领导中国,把台湾作为反对共产主义的军事基地,并实行“军援优先”原则,对台湾国民政府当局进行扶持和援助以与中共政权相抗衡,实施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台政策呈现延续性和继承性,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台政策是在对华更加强硬和激进的前提下展开的。  第三部分侧重论述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主要以建立防御体系来阻止共产主义扩张,形成军事包围圈以抵抗中国和苏联共产主义势力进一步扩张,完善美国全球防御体系。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是亚太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而岛屿防卫链是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核心。起初该体系的建立并没有把台湾纳入进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识到台湾作为保卫日本与菲律宾缓冲地带的重要性,没有台湾这一环,岛屿防卫链就存在一个缺口,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把台湾纳入进来,重视台湾对美国所具有的军事战略价值。同时,美国出于遏制战略需要,对远东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援助。通过对韩国、日本、菲律宾和台湾援助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台湾是连接日本、韩国和菲律宾中间的桥梁,在军事战略部署上对美国具有缓冲、中转和衔接价值。
其他文献
蒙城尉迟寺遗址是迄今为止皖北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存,自它发掘至今,从考古学的视角对它的研究成果不断,尤其是运用聚落考古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提及凯尔特人,人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他们是古罗马人的死敌,凯撒《高卢战记》中的高卢人,亦或是现代偏安于不列颠,常以古代凯尔特人后裔自居的,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等地居民。但
保守派犹太教是在近现代犹太教改革运动背景之下,在美国崛起的一支重要的犹太教支派。它有别于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大力改革传统犹太教的改革派犹太教和极力维护犹太传统的
服饰史作为文化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独特的文化要素。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除了本身具有防寒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