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位高跷是流行于河南卫辉柳位一带的民间艺术,其表演融入舞蹈、戏曲、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据已有的资料来看,柳位高跷最迟于清朝就已形成。2013年,柳位高跷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关于柳位高跷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从美学、文化生态学、民俗学等方面对柳位高跷进行全面的研究。柳位高跷作为一种审美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审美文化环境。其产生、发展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柳位高跷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形成、发展必然受到柳位地区自然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民间信仰、民间文艺、民风民俗、村社结构的影响。同时,艺术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柳位高跷中,我们也可窥探中原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柳位高跷表演有自己独特的道具、角色和表演过程。这些道具、角色、表演过程有着一定的意味和审美价值。柳位高跷是中原独特审美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深刻的审美文化内涵。其仪式和狂欢性体现了中原民众独特的诗性气质。柳位高跷表演与娱神祭祀相联系,其表演有一定的仪式性。人们在高跷表演中纵情愉悦,挣脱了日常的束缚,陷入了“迷狂”,其表演有一定的狂欢意味。柳位高跷当前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近代以来,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柳位高跷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柳位高跷的未来发展应该从环境的优化入手,逐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并适度推进其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