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着重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本中所形成的“怀旧之美”或“怀旧”风格。 文艺作品中的“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经过艺术表达之后的“怀旧”事件明显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怀旧”活动。本文首先从艺术心理学入手,又以心理学美学的观点为参照,同时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分析方式,以现象学美学理论为框架来透视文本中的“怀旧”现象。“怀旧”事件的核心不是物理和历史现时上的“事实”,而是主体在记忆中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意象或图景。从而,本文就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的“意向”,并探索“诗人还乡”所要归回的“生活世界”。尽管东西方的文化构成和“生活世界”的差异性很大,但是在面临的问题和现代化困境上却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怀旧”涉及了“怀旧”的艺术性和伦理文化的侵染,因此出现了许多作家,例如鲁迅、沈从文等一方面深深地迷醉于对童年、故乡、往事的怀念中,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对社会中的“怀旧”现象进行思想文化层面的批判。对此,本文经过分析认为,集体性“怀旧”在无意识深处牵涉到过去社会的旧伦理、旧道德在当代的民族心理的渗透,并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心理结构。受宗教影响,西方文学模式中形成的“失落——救赎——回归”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中国受儒家伦理观、道家自然观、佛学轮回观影响而形成的“天——地——人轮回合一”的结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而在“怀旧”现象上体现出来的美学风格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