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德国作曲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于19世纪20-30年代创作的三首音乐会序曲中显现的标题意蕴为主线,通过观照作品的音乐形态和音乐体裁的问题,阐释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艺术立场,探究这一体裁与诗意审美交互影响的路径及有效性,从而解读门德尔松音乐会序曲在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语境中的独特意义。第一章旨在回溯序曲的发展,将这一历史进程融入19世纪以“诗意”审美为导向的历史语境中,阐释音乐会序曲作为具有独立语意性的标题体裁得以确立的契机与有效性。从而探讨门德尔松在这诗意弥漫的时代对这一审美的积极回应,表现为在其多部音乐作品中显现标题性意涵。第二、三、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别以《仲夏夜之梦》序曲、《赫布里底》序曲、《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行》序曲对分析对象,从每首作品鲜明的音乐个性着手,洞察作曲家赋予各音乐要素的诗意的表现功能。第二章《仲夏夜之梦》,通过解析“魔力和弦”与“性格化”主题的构建,阐释作品强有力的诗意语言。以人物刻画作为主线的音乐构思使听众较直观的获得戏剧的基本思路,主题群由特定和声进行发展而来,使音乐材料更为统一,整部作品在丰富的主题的基础上以“繁而不杂”的形式组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系统,他们的生成与发展方式有效支撑了作品的叙述和想象需要。在第三章《赫布里底》中,笔者揭示了该作品被遮蔽的两个历史真相,证实了《“芬加尔”山洞》这一名称的历史误读及标题文本并非纯粹的风景画。作品明确的标题意蕴通过识别性高的核心动机的展延、主题调性的主导与扩展两方面来呈现。在音乐语言之外,作曲家向往自然的精神追逸亦流露出作品深厚的诗意蕴涵。第四章《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行》序曲,作品别出心裁的曲式结构为论述重点。作曲家将两首地位同等的诗歌设置为独立乐段+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看似失衡的结构内部因为动机的贯穿与深化,其作品主旨不仅没有贬损而是大大增强。同时,作品超越了单纯文本的叙述,对歌德精神修为的暗示使其更引人注目。结语部分,阐述诗意理想与序曲这一体裁的互补关系,并进一步解读作曲家通过鲜明的音乐语言赋予序曲的表现潜能。最后,作为对该文的审思,笔者欲借助门德尔松作品中的诗意与标题性的交互影响以寻求理解19世纪标题音乐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