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时空分辨气溶胶遥感反演及其在大气污染排放和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大气环境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地面的监测站点来开展,因其受到不定期维护和站点布设等因素的影响,其监测数据往往存在时间上监测数据不完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而卫星遥感因其大面域、全天候的技术优势,是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和动态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分别利用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气溶胶观测,分析我国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以及大气污染传输两大关键问题。本研究将以气溶胶卫星遥感反演算法为基础,以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应用需求为导向,分别探究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气溶胶观测在大气污染排放源定位和源排放的量化,以及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气溶胶观测在大气污染传输规律分析和通量评估中的技术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期望通过本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挖掘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污染工作中的潜力,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贡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基于高分一号卫星的大气污染排放源定位和源排放量化基于高分一号WFV传感器,采用多波段最小反射率优化反演算法,利用6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和本地化气溶胶模式构建查找表,反演得到武汉、北京和上海三个地区160 m空间分辨率550 nm波段AOD产品。利用地基太阳光度计的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北京和上海地区整体验证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80、0.77和0.71;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25、0.33和0.18。结合WRF模式模拟的气象参数,基于高分一号WFV的高空间分辨率AOD,本文首次以160米超高空间分辨率估算了中国三个代表城市PM2.5浓度分布。与常规中分辨率卫星的估计相比,WFV PM2.5估计结果在空间分辨率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PM2.5空间变化趋势,同时也可以与空间尺度较小的城市单元相关联。结果表明基于WFV PM2.5利用形态学运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确自动定位PM2.5的主要排放源,评估各城市功能区的PM2.5排放贡献比例,并量化非雾霾时期的日常PM2.5排放水平。日后连同其他高分辨率卫星联合观测,基于遥感的高空间分辨率PM2.5观测将逐渐成为分析城市内部PM2.5问题的便捷方法,并为我国评估城市排放管理和减排政策有效性提供有效途径。二、基于Himawari-8卫星的大气污染传输分析和通量估算大气气溶胶发生明显变化的时间间隔一般被认为是半个小时左右,所以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时间分辨率大气观测可以为大气污染传输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基于葵花8号AHI传感器,采用多波段最小反射率优化反演算法,利用MODTRAN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和区域化候选气溶胶模式构建查找表,反演得到东亚地区逐10分钟550 nm波段AOD产品。通过东亚地区AERONET地基太阳光度计的验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总体散点线性拟合结果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8,其中约69%的验证点对落在期望误差范围内。此外,通过与JMA官方发布的葵花8号AHI AOD的对比结果发现:反演得到的AOD数据在时间上相邻的两幅影像之间变化平缓,能够很好地还原时间上相邻两帧遥感AOD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可以为后续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时间分辨率大气观测进行大气污染传输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基于葵花8号AHI传感器反演得到的逐10分钟的AOD遥感影像,发展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主被动传感器气溶胶数据时空融合技术提高其时空覆盖度。然后,基于融合后的AOD数据集构建气溶胶变化的视频帧影像,采用计算机视觉中的多尺度金字塔HS光流法对气溶胶的运动轨迹进行逐帧的追踪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多尺度金字塔HS光流的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描述大气污染传输的过程,并给出大气污染传输定性定量的运动场估计结果,同时基于AOD空间分布以及遥感光流运动场估计的结果估算大气污染传输通量。结果表明遥感光流法的传输通量估计结果与经典CMAQ模式模拟的传输通量结果总体上一致,说明基于观测的遥感光流法可以帮助提高大气污染传输估计的可靠性。同时,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大气污染传输估计与经典的大气模式模拟方法相比,不仅能够更精细地还原大气污染传输的过程,而且能可观地减少人力和计算成本,为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进行大气污染传输以及区域联防联控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便捷的方式。
其他文献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丹参在我国地理分布较广,各产地生态条件、种源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丹参药材品质的差异。为了揭示丹参药效成分区域差异的生态学机制,本研究分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1)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移植到我国不同地理空间范围的多个生态区域,系统比较不同区域丹参的根系形态特征和药效成分积累的差异,通过生
苗木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枝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株型构成以及成花。带分枝大苗建园产量高、收益快。但自然条件下占我国栽培面积75%的富士品种苹果苗木分枝难,已成为制约我国苹果苗木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因而分枝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对苹果苗木质量的改善和苹果分子育种均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CK)可显著促进植物腋芽萌发,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难分枝一年生‘长富2号’/T337
鸭肉是重要的禽肉来源之一,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提高体躯、胸肉是鸭育种的关键目标之一,然而随着传统选育的不断进行,针对鸭体躯和胸肉的选育已经进入选育平台期;同时,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针对鸭脖的育种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育种意义,然而鸭脖产量的活体测量难以实现,使得鸭脖的选育工作难以进行。多脊椎现象在家畜群体中广泛存在,可以增加动物体尺,提高动物产肉量。并且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在猪
葡萄夏芽属早熟性芽,当年可多次萌发并形成副梢。这种情况不仅大量消耗树体养分,增加葡萄园夏季管理成本,且副梢抹除造成的伤口易导致病原菌入侵,对葡萄生长及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究影响葡萄夏芽萌发的生理因素和分子机制,对于应用人工手段调控葡萄夏芽萌发,从而降低葡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的一年生盆
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是我国传统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真菌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云芝糖肽,即多糖与蛋白质或肽相连而成。近年来国内外对云芝糖肽的研究主要提取于云芝的菌丝体发酵液,研究结果表明云芝糖肽具有保护肝脏、调节免疫、抗肿瘤的作用。但对于从云芝子实体提取的云芝糖肽却鲜有报道,而且云芝糖肽对肥胖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本课题对云芝糖肽的抗肥胖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本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多种机制来感应并协调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微小变化反应,调控离子、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跨细胞膜运输,进而实现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并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所有多细胞生物体都能够通过调控重要组织器官处营养物质的运输来维持机体正常稳定的生命活动。由于植物体依靠对碳运输过程的精确调控从而实现不同组织器官在各种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平衡状态,而蔗糖又是植物体碳和能量的主要单位,因此对该过程的精确调控意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治疗多种实体瘤(包括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头颈部肿瘤等)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5-Fu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损伤机体快速增殖的正常细胞(如小肠细胞),约50%以上接受5-Fu化疗的癌症患者出现肠道粘膜炎。肠道黏膜炎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营养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感染和败血症风险,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5
癌症是人类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诸如外科手术切除,化疗和放射疗法之类的传统疗法在转移性癌症中仍然表现不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抗癌治疗策略已经被广泛探索。纳米治疗系统为抗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会。蛋白质,特别是人体中存在的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高生物安全性和易修饰的天然优势,在构建纳米治疗系统方面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论文工作中,设计并制
目的:成功建立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观察IR损伤后,视网膜细胞、视网膜功能及SIRT1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取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左眼经前房穿刺后,不进行生理盐水灌注,作为对照组;右眼经前房穿刺后,给予生理盐水灌注1小时,并分别于IR损伤后3、7和14天取材作为IR3、IR7和IR14组。记录造模前中后眼压的变化。取视网膜切片和
随着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疗和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业界对高效、灵活、环保的新型固态制冷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新型固态制冷技术主要包括半导体热电制冷、磁卡制冷、弹卡制冷和电卡制冷等。其中,电卡制冷主要利用了极性材料的电卡效应,即通过外加电场改变材料的极化状态从而引起材料发生温度变化。与其他固态制冷技术相比,电卡制冷具有高效、环保、易于小型化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局限空间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