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翻译中,重译并不少见,尤其是对文学经典的重译。它主要分为转译、回译、不同译者对同一个作品的翻译,以及同一译者对同一作品的重译。本文着重研究最后一种重译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翻译界掀起了一股“名著重译热”,很多经典作品甚至有十余种译本。但国内重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上,研究同一译者重译现象的则寥寥无几。本文主要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翻译家葛浩文1979版和2002版的译作《呼兰河传》作为案例,通过对前后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指出其重译在词、句、篇章各个方面的进步之处,由此表明同一译者对同一名著重译的重要性,以期为重译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1979年,葛浩文初次将《呼兰河传》翻译成英文,打开了它的国际大门。但1979年版译作主要以直译为主,一些译句拖沓难懂,并没有成功向读者传递原著之美。1988年,出版商对该译本稍作了修改。2002年,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翻译沉淀,葛浩文又重新翻译了这部对他意义深重的作品。较之前的版本,2002版译作更加简洁,合乎时宜。在词汇方面,替换了不少过时、错误或暗淡的词汇,简化了冗长的表达;在句法方面,调整了标点符号的使用,重组了语序,省去了拖沓的表达;在篇章方面,注重关联词、对话模式的运用,挖掘了文章的深层涵义。这些提升都为译作增添了色彩,帮助传递原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