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译本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roD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转向出现之前,翻译研究沉溺于对字面形式的转换的研究,译文被视为与原文一一对应的复制品,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公平的对待。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理论家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次上的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霍尔姆斯、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把翻译的重点由作者转向译者,从原语文化转向译入语文化,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途径。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为代表正式开启了“翻译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自此摆脱传统译论中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动态的大环境中,探讨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多元系统论、描述理论、操纵理论、阐释理论开始关注译本和译入语文化,大大地推动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翻译模式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斯坦纳把哲学阐释学引进翻译研究,并把翻译过程分为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四步,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理解与表达的具体关系与联系过程。译者首先通过审美判断选择翻译文本,信赖原语文本是有意义的;然后译者进入翻译阶段,此时译者可能要面对来自原文的敌意和抵抗,所以,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译者在第二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侵入”原文,进行近乎“暴力”的阐释和翻译,从符号学上就是将语言符号的躯壳打碎,将内容暴露其外。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面对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信息、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如何传达异域文化的意蕴,译者又需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译语文化进行消化和接纳。最后,译者要尽力恢复译作与原作的平衡,补偿必不可少。   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为理论视角,探讨梁实秋与朱生豪《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不同作用形式。论文总共分为六章,在引言部分,文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章的大纲。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回顾了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在西方和中国的研究应用情况。第二章首先对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提出的理论背景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的最后一个小节,文章对斯坦纳翻译理论的四步,即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分别进行了解释说明。第三章作者介绍了两位译家的经历,教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各自中译本的特色。在第四章,作者结合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四步模式来分析朱、梁两译本,从微观上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其主体性的。最后论文的总结部分,指出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更为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理论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极力予以彰显。基于斯坦纳的理论模式,把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四步骤中,以此探究论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翻译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谭恩美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拯救溺水鱼》是她的第五部长篇作品。与以往四部长篇作品不同,这部作品淡化了族裔色彩,无论从主题、背景、还是从主要人物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