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612例儿童孢子丝菌病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并与同时期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成人进行对比,研究儿童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今后孢子丝菌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从而有效控制本病。资料与方法:于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临床及病理诊断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儿童患者,采用前瞻性标准化方法收集临床和流病学数据,共计612例,年龄0-14岁,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同时与同时期1821例成人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外伤史、接触史、发病季节、病程、皮疹类型、真菌培养情况、病理活检结果、治疗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性别:在612例儿童孢子丝菌病患者中,男性患儿370例(60.5%),女性患儿242例(39.5%),儿童男女比例为:1.53:1。1821例成人孢子丝菌病患者中,男640例(35.1%),女性1181人(64.9%),男女比例亦约1:1.85,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性别有统计学差异。发病年龄:612例14岁以下的患病儿童,占儿童和成人总发病人数25.2%,其中年龄最小者约2个月,以4-7岁发病人数最多,共224例(36.6%),其次为8-14岁186例(30.4%)和1-3岁151例(24.7%),1821例成人孢子丝菌病患者中以19-59岁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共1269例(69.7%),其次为60岁以上老年人510例(28%)。病程:儿童组平均病程为2.50±2.00个月,成人组平均病程4.00±8.00个月,两组病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人病程高于儿童病程。皮损部位:612例儿童孢子丝菌病患者543例发病部位以面部为多,占(92.8%),其中病发于颊部212例(39.04%),颌下99例(18.2%),鼻部56例(10.3%),左上肢18例(3%),右上肢15例(2.5%),与同时期的成人相比,成人1821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中723例皮损累及面部(40.4%),右上肢521例(28.6%),左上肢443例(24.3%)。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皮损部位有统计学差异,92.8%儿童患者皮损分布在面部,成人组皮损以分布在上肢居多,964例(53.9%),其次为面部723例(40.4%)。皮损表现:儿童组和成人组皮损均以结节型为主,各占51%和40.3%,其次为浸润斑块型,儿童和成人各占23.5%和21.6%。临床分型:儿童组和成人组的患者皮损类型构成不同,儿童患者以固定型为主,占82.7%,成人患者以固定型和淋巴管型为主。分别占63.5%和34.10%。真菌培养:612例儿童孢子丝菌病患者真菌培养阳性398例(65%),1821例成人孢子丝菌病患者真菌培养阳性1225例(67%),儿童组和成人组真菌培养阳性率相近。组织病理及PAS染色:612例儿童和1821例成人孢子丝菌病患者均行皮肤组织病理及PAS染色,大部分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感染性肉芽肿,部分可见典型的“三区”病变,儿童组患者PAS染色见到孢子及星状体117例(19.1%),成人组患者PAS染色见到孢子及星状体360例(19.8%),儿童组和成人组PAS染色结果相近。治疗情况:绝大多数患者应用10%碘化钾治疗,随访观察皮损均明显好转或痊愈。外伤史及污染物接触史:儿童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占5.1%,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外伤史构成情况有统计学差异,成人患者的外伤史比例高于儿童患者。儿童污染物接触史183例(29.90%),而成人485例(26.63%)。发病季节: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发病季节分布不同,儿童组秋冬季节发病较多,成人组冬季发病较多,春秋季节次之。发病地区:儿童组与成人组相似,孢子丝菌病患者高发地区都为长春地区,其次为松原、四平地区。结论:1、吉林省是孢子丝菌病患者高发地区,其中长春地区最高,其次为松原、四平地区。2、儿童孢子丝菌病发病率也较高,其中以4-7岁发病人数最多。3、儿童组孢子丝菌病病程短于成人病程,儿童组皮损主要分布在面部,成人组皮损以分布在上肢居多,儿童组和成人组皮损均以结节型为主。4、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发病季节分布不同,儿童组秋冬季节发病较多,成人组冬季发病较多,春秋季节次之。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外伤史构成情况有统计学差异,成人患者的外伤史比例高于儿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