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加压训练的方案设计和干预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在近10年是竞技运动训练的热点和前沿;同时,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加压训练也是一类易受研究条件影响和限制的课题,近年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诸多争议和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因此,围绕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加压训练的急性生理反应以及训练效果开展研究,对运动训练,包括竞技运动、大众健身和康复训练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种类繁多,本研究聚焦冲刺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旨在探寻不同恢复时长SIT方案负荷特征和能耗特征的异同之处,以期为SIT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并探究相匹配的SIT、持续训练(continuous training,CT)与持续训练结合间歇加压训练(continuous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blood flow restriction,CT+B)急性生理学特征和干预效果的异同之处;以期为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中合理地运用冲刺间歇训练、持续训练和加压训练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验依据。二、研究方法1.不同恢复时长的冲刺间歇训练急性生理学特征的研究(研究一)12名活跃男青年分别在测功仪上完成一次2000m计时测试和七次不同的划船训练(分别是18*{10s+80s}SIT1、9*{20s+160s}SIT2、6*{30s+240s}SIT3、9*{30s+150s}SIT4、18*{30s+60s}SIT5、6*{30s+150s}SIT6和6*{30s+60s}SIT7)。测量每种SIT方案的血乳酸、主观疲劳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心率、能耗特征及总距离、桨频、速度、功率特征,并逐一与传统SIT方案(SIT3)相比较。最后,根据总能耗和总距离筛选出一种SIT方案作为研究二和研究三的方案,并以该SIT方案为模板,制定出与其相匹配的CT+B方案及CT方案。2.冲刺间歇训练、持续训练与持续训练结合间歇加压训练急性生理学特征的研究(研究二)10名活跃男青年分别在测功仪上完成一次2000m计时测试和三次不同的划船训练(SIT、CT和CT+B)。其中,SIT方案为9次20s的全力冲刺(与研究一中的SIT2方案一致);CT为与SIT总耗时相一致的持续训练;CT+B方案是在CT的基础上进行9次20s的加压,即加压的时长和重复次数与SIT的冲刺时长和重复次数保持一致;三种训练时长均为27min。测试并比较每种训练的血乳酸、RPE、心率、总能耗、肌肉氧饱和度及总距离、桨频、速度、功率特征。3.冲刺间歇训练、持续训练与持续训练结合间歇加压训练对活跃男青年身体成分、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干预效果的研究(研究三)将45名活跃男青年随机分配到4组,空白对照(control group,CON)组、SIT组、CT组和CT+B组。所有受试者参与基线测试,测量体重、体脂率、2000m耗时、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最大血乳酸、累计血乳酸、最大无氧功和30s平均无氧功等指标。随后,三个训练组的受试者分别进行4周,每周3次对应的划船训练,而CON组的受试者不进行任何训练干预。干预结束后,所有受试者进行与基线测试一致的干预后测试;并对所有测试指标干预前的值、干预后的值及干预后与干预前的差值进行分析比较。三、研究结果1.不同恢复时长的冲刺间歇训练急性生理学特征的研究与传统SIT3方案相比,其他SIT方案的急性生理学特征存在以下差异:(1)SIT1的最大血乳酸(P<0.001)、累计血乳酸(P=0.015)和糖酵解供能比(P=0.018)显著低于SIT3,但总距离(P=0.040)和平均速度(P=0.040)显著高于SIT3。(2)SIT2的最大血乳酸显著低于SIT3(P=0.006),但最大功率(P=0.020)、冲刺工作期的平均功率(P=0.012)、总能耗(P=0.041)和每分钟能耗(P=0.041)显著高于SIT3。(3)SIT4与SIT3相比,未观察到上述指标的差异(P>0.05)。(4)SIT5的平均心率(P<0.001)、总能耗(P=0.003)和每分钟能耗(P=0.003)显著高于SIT3,但平均桨频(P=0.045)、峰值功率均值(P=0.002)和冲刺工作期的平均功率(P<0.001)显著低于SIT3。(5)SIT6的平均心率(P=0.018)、总距离(P<0.001)、有氧供能比(P=0.001)和总能耗(P<0.001)显著低于SIT3,但最大功率(P=0.009)、峰值功率均值(P=0.010)和糖酵解供能比(P<0.001)显著高于SIT3。(6)SIT7的总距离(P<0.001)、有氧供能比(P<0.001)和总能耗(P<0.001)显著低于SIT3,但最大功率(P=0.015)、磷酸原供能比(P=0.013)、糖酵解供能比(P<0.001)和每分钟能耗(P<0.001)显著高于SIT3。通过比较发现工作期(冲刺)时长和恢复期时长的异质性导致了内负荷、外负荷和能量消耗存在上述差异。同时,以总能耗作为后续研究中SIT方案筛选的第一标准,只有SIT2和SIT5方案的总能耗显著高于传统的SIT3方案(P<0.05);因SIT2和SIT5方案的总能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故选取总距离作为第二筛选标准,SIT2的总距离显著高于SIT5(P=0.028);最终,选用SIT2作为研究二和研究三的SIT方案。2.冲刺间歇训练、持续训练与持续训练结合间歇加压训练急性生理学特征的研究(1)与SIT相比,CT及CT+B的内负荷特征、外负荷特征及总能耗呈现出以下差异:CT和CT+B的最大血乳酸、累计血乳酸和RPE均显著低于SIT(P<0.05),但平均心率、总距离、平均速度、平均功率和总能耗均显著高于SIT(P<0.05)。(2)通过比较CT+B与CT的负荷特征及总能耗,未发现两种训练方式的内负荷指标(最大血乳酸、累计血乳酸、RPE、平均心率)、外负荷指标(总距离、平均桨频、平均速度和平均功率)及总能耗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三种训练方式中最主要的差异来自肌肉氧饱和度,CT(P=0.015)和CT+B(P=0.001)肌肉氧饱和度差值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SIT,且CT+B下降幅度显著大于CT(P=0.041);此外,CT肌肉氧饱和度谷值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SIT(P=0.010)和CT+B(P=0.037),而SIT和CT+B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冲刺间歇训练、持续训练与持续训练结合间歇加压训练对活跃男青年身体成分、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干预效果的研究(1)体脂率:SIT组(P=0.012)、CT组(P<0.001)和CT+B组(P=0.02)显著降低。(2)2000m耗时:SIT组(P<0.001)、CT组(P=0.001)和CT+B组(P<0.001)显著降低。(3)最大摄氧量:仅SIT组(P<0.001)和CT+B组(P=0.026)显著升高。(4)最大无氧功:仅SIT组(P=0.001)和CT+B组(P=0.006)显著增加。(5)平均无氧功:仅CT组(P=0.007)和CT+B组(P=0.001)显著增加。四、研究结论1.通过比较经典SIT方案6*{30s+240s}与恢复期时长不同的另外六种SIT方案负荷特征和能耗特征的异同之处,为SIT方案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9*{20s+160s}SIT是一种总能耗和总距离较高的训练方案,具有降低活跃男青年体脂率并提升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功能。3.CT和CT+B两种训练模式的急性生理学特征中,最主要的差异是肌肉氧饱和度,每次加压都可导致肌肉氧饱和度的下降,其最大下降幅度与时间配比相匹配的SIT相似,这可能是导致CT+B的干预效果优于CT的原因之一。4.4周的SIT、CT和CT+B干预可等效地降低活跃男青年的体脂率;然而,SIT和CT+B提升心肺适能的效果优于CT。5.SIT和CT+B在优化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种训练方式在改善体成分和心肺适能的同时还可兼顾无氧能力的提升。建议无法使用SIT或对SIT适应性“免疫”的人群,选择持续训练结合间歇加压训练作为一种提高心肺适能和改善体成分的替换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