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改增”是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制变革,结束了营业税和增值税同时存在的现状。从2016年5月1日起,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同时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开始全面推行增值税制度。金融业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受到广泛关注。金融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实施“营改增”政策至今已4年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现实中关于政策实施后银行税负上升的报道时有发生,因此“营改增”政策是否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税负,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营改增”政策产生的税负变动必然会影响金融主体的行为,从而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业“营改增”政策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次,提出税收负担、税收效率、税收调节、税收中性四大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内在的影响机制。在分析政策细则的基础上测算出税制改革前后实际流转税税负并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构建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算出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总得分来衡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最后利用15家银行2014-2018年的年报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将“营改增”政策、流转税税负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政策实施后银行税负变动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效果。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流转税税负,但由于可抵扣进项过少、税制不完善等原因,具体到各家银行税负有增有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二是从总体来看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税负变动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因此,本文从政府和银行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和应对税制改革,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税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