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7A和干细胞因子对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ming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病,在全世界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在我国已成为第一位的疾病死亡原因和致残原因。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办法是发病4.5h内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但迄今为止,静脉溶栓率一直很低,发达国家仍不到10%,我国则只有2%左右,因此,可以从静脉溶栓获益的患者仍很少。近年来通过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仅仅将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延长至6h之内,且从多模式血管内机械再通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虽再通率高达90%,但良好转归却只有50%左右,这说明血管再通率与临床良好预后存在不匹配现象,提示很大一部分患者出现了无效再灌注或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索脑梗死急性期时间窗以外的治疗方法仍然尤为迫切。近年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γδT细胞分泌的IL-17A可诱导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前往缺血脑组织增强炎症反应,该作用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级联放大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γδT细胞主要有Vγ1 T细胞和Vγ4 T细胞两个亚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L-17A的高表达主要来源于Vγ1 T细胞亚群还是Vγ4 T细胞亚群至今仍不清楚。有研究者发现在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术后3 h给予抗白细胞介素-17A(anti-IL-17A)抗体可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及减少脑梗死体积,还可同时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方面,近年关于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研究逐渐增多,SC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研究发现小鼠MCAO/R术后3 h至7天,连续每天给予SCF可诱导脑组织缺血区周边神经发生、血管再生和改善神经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十分复杂,当前有效治疗方法仍有限。因此,进一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有效地减轻脑梗死、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仍是临床研究的一大课题。因目前尚少见anti-IL-17A联合SC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报道,且anti-IL-17A和SCF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发挥的修复作用各自不同,所以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anti-IL-17A联合使用SCF相比单独使用anti-IL-17A或SCF能否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本实验还进一步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L-17A的高表达主要来源于γδT细胞的Vγ1 T细胞亚群还是Vγ4 T细胞亚群,以及清除相关细胞亚群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否得到相应改善。争取为临床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一、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予以评价。方法:40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0只,手术组(MCAO/R)30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缺血60min后恢复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于术后24h观察两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情况。结果:术后24h观察,Sham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0)分,脑梗死体积为(0±0)mm3,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CAO/R组小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神经功能评分为(2.79±0.52)分,脑梗死体积为(72.46±23.61)mm3,且脑组织病理学检查出现了典型的脑梗死病理改变。结论: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较高,脑梗死体积稳定、可靠,可控性及重现性好,与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症状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改变相接近,可用于后续研究白细胞介素17A和干细胞因子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二、联合应用抗白细胞介素17A抗体和干细胞因子对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抗白细胞介素17A(anti-IL-17A)抗体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线栓法对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缺血60min后恢复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根据小鼠MCAO/R术后处理因素的不同,分为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n=5)、SCF组(n=30)、anti-IL-17A组(n=30)及anti-IL-17A+SCF组(n=30)。在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各组小鼠MCAO/R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脑组织病理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NS组相比,其余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改善(P<0.05),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病理损伤均显著减轻(P<0.05),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且anti-IL-17A+SCF组显著优于anti-IL-17A组及SCF组(P<0.05)。此外,anti-IL-17A还能显著降低脑组织IL-17AmRNA和IL-1βm RNA的表达(P<0.05)。结论联合应用anti-IL-17A和SCF能更好地减轻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三、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7A的主要来源细胞目的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7A的主要来源细胞。方法通过线栓法对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缺血60min后恢复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小鼠分为野生型小鼠组(WT,n=30)、TCRδ-/-小鼠组(n=30)、IL-17A-/-小鼠组(n=30)、Vγ1 T细胞清除小鼠组(Vγ1 Depletion,n=30)、Vγ4 T细胞清除小鼠组(Vγ4 Depletion,n=30)。于MCAO/R术后第3天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IL-17A含量等变化。结果MCAO/R术后第3天,与WT组相比,TCRd-/-组、IL-17A-/-组、Vγ4 Depletion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WT组与Vγ1 Depletion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Vγ4 Depletion组相较Control IgG组IL-17A阳性细胞数、IL-17A和IL-17AmRNA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IL-17A的高表达主要来源于γδT细胞的Vγ4 T细胞亚群,且清除Vγ4 T细胞亚群后可显著减轻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梗死体积。
其他文献
工商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项管理职能的的总称,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鉴于工商管理的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现
1背景与目的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δ-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的消除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方法。PDT因它良好的疗效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某些感染性皮肤病的治疗,如痤疮、病毒疣等。此外,一些研究发现PDT对于细菌真菌及其生物膜(Biofilm,BF)的感染同样有效,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快速推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对于校园学生学习与管理而言,信息化为我们的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重点围绕高校学生管理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英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门语言,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英语也成为了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
为提高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水平探讨医疗机构中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开展的三个因素:包括(1)制度和监管不够完善.(2)思想认知不足(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围绕素质教育主题,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点,探索一种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单纯继承学习向创新性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转化。为此,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尝试法的“五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兴趣:产生思维的欲望  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学生求知欲就会剧增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知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潜在优势,把教师的善教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将法  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点燃学生求知的火光。采用含蓄迂回的手法去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在师生之间引起情感的共鸣和转移。记得初一学生
舞蹈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正常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以及审美艺术的培养等.针对
本文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相结合,加强教师“教”的能力提升与学生“学”的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工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