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原发病灶的病理缓解状态对不同腋窝淋巴结分期(ypN分期)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该影响在不同亚型乳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935例腋窝淋巴结阳性Ⅱ-Ⅲ期女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原发病灶的病理缓解状态,我们将不同的ypN分期分别分为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ypT0/is)组和有浸润性癌残留(ypT≥1mic)组,并将重新分组后的ypN分期命名为调整型ypN分期。通过绘制生存曲线观察调整型ypN分期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调整型ypN分期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分层分析进一步研究调整型ypN分期对不同亚型乳腺癌预后的预测作用是否一致,并讨论调整型ypN分期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运用χ2检验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定义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3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女性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我们观察到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ypT0/is)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有浸润性癌残留(ypT≥1mic)患者(PDFS<0.001,POS<0.001)。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ypN分期的升高,乳腺癌患者的复发或转移风险以及发生肿瘤相关性死亡的比例逐渐增大且有统计学差异(PDFS<0.001,POS<0.001)。考虑到相同ypN分期中可能包含两种预后不同的乳腺癌原发病灶,进而降低该分期系统的预后价值,我们将ypN分期与乳腺癌原发病灶病理缓解状态相结合形成调整型ypN分期,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观察到ypN0(ypT0/is)、ypN0(ypT≥1mic)、ypN1、ypN2和ypN3五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呈逐期下降,比较不同淋巴结分期间的DFS(P<0.001)和OS曲线(P<0.001)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随后我们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调整型ypN分期为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PDFS<0.001,POS<0.001),并以分子亚型为依据对调整型ypN分期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ypN3期患者的预后仍然最差;Luminal A型乳腺癌无论原发病灶是否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只要腋窝淋巴结无癌残留,ypN0(ypT0/is)与ypN0(ypT≥1mic)期患者的无病生存期(P=0.280)和总生存期(P=0.378)无统计学差异;在Luminal B(HER-2阳性)、三阴性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乳腺癌原发病灶的病理完全缓解与ypN0期患者的DFS和OS提高密切相关。结论: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病灶的病理缓解状态与ypN0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原发病灶病理缓解状态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ypN0期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存在差异,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