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奏议是中国古代应用广泛的一类上行公文,它的产生源于国家的建立与君主专政的需要。作为经国之枢机,它上关政本,下系民瘼,是古代文书行政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本文首次比较全面地对唐代奏议的发展情况与文学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对其文学史意义进行了阐发。本文共分七部分。绪论交待选题缘由,指出唐代奏议的研究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可以将公文与私书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全面、完整把握文学史,能够为阐释中国文学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提供一个新的文体范例。接着概述有关奏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介绍论文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唐前奏议述略”,简要叙述奏议从先秦到隋代的演变及各时期的文学特色。从形态上说,奏议从口头的奏言逐渐演变为书面的奏章,成为臣民向君主上书进言、议论陈请的专门文书。就风格而言,先秦时期奏议简朴自然,两汉时期奏议严谨深厚,六朝时期奏议铺采摛文。第二章“唐代奏议概况”,介绍唐代奏议文体特征、类别并梳理有关的文集。唐代奏议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自成一体。其特征主要有:上行公文,行文的对象是皇帝;用于臣僚奏事论政;主要用骈体写作,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及用语。唐代奏议主要有表、奏、议、状、疏、策、封事、上书等类别。唐人文集中通常都有奏议作品,在中央政府决策机构任职者,其文集一般都分卷收录奏议或者有奏议专集。第三、四章“奏议名家名作举隅”,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段论述唐代奏议的风格演变进程,并对一些大家名篇进行解读,以展现唐代奏议的独特风采。初唐贞观时期大臣如魏征、马周、岑文本、虞世南等人忠直敢谏,留下很多嘉言谠论。武后时期陈子昂的奏疏气势磅礴,多用散体,间杂骈句,绝去雕饰,“疏朴近古”,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玄宗时期张说、苏颋奏议雍容典雅,情文相生,号称“燕许大手笔”,体现出盛世气象。张九龄的奏议则“济时适用”,颇见性情。中唐陆贽的奏议主旨鲜明而论证充分,行文运散入骈,意到笔随,言辞恳切委婉,骈体奏议到了陆贽手里,不但能议论,也可叙述、抒情,实用功能大大提高,他的奏议之影响极其深远。韩愈、柳宗元的奏议惯用破体为文,即用“古文”改造“今文”,既合实用性,又具高度艺术性,是两者的完美融合。元稹、白居易在长庆、元和年间所创作的奏表朴素平易、情感真挚,对于改变朝廷公牍文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晚唐令狐楚的奏章在工整密丽的句式中,传达抑扬婉转之情思,极大保留了骈体公文的艺术生命力。李商隐的奏表把精美的艺术形式与叙事、说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突出了骈文的典雅之美,也兼备应用文的实用功能,其成就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李德裕以文章治理天下,其作品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内政外交的形势与应对策略,成为文学与政治结合的范本,他的奏议以散体行文,不事雕琢,简严深刻,风格与众不同。第五章“唐代奏议的文学史意义”,概括唐代奏议的文学特征,论述其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的位置,揭示其在古代应用写作史上的典范意义。唐代奏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讲究修饰,富有文采;注重讽谏艺术,辞婉意如,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调;不论是上书言事,还是议论陈请,都带有深厚的个人感情色彩;行文气势充沛,注重章法结构;善于叙事、说理,思辨性强,剀切透辟。宋代以后的奏议因为逐渐丧失对艺术审美的要求,形式化严重,文学色彩日益淡漠。最后是“结语”,归纳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论文的成绩与不足,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总而言之,唐代奏议继承了前代奏议的优长,叙述简要,论析透辟,情感浓烈,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变,功能与审美并行不悖。它融合了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两大传统,达到了繁简得当、华实相胜的理想文章境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古代应用写作的历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