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有很多的价值和功能,其中美育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儒家乐教思想轻美的现象严重,这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仅仅局限于为统治阶级的享乐和统治服务的。主要侧重的是音乐的教化功能和音乐的社会功能。如《周礼》中就把音乐作为音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其中乐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音乐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孔子对于乐教也非称重视,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乐”的完成是教育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他把“乐”作为同“礼”一样的政治手段。他还认为,音乐具有政治作用和教化功能,并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汉代以后,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没有设置音乐教育的课程。到了清朝末年,学校中的音乐教育已经销声匿迹。近现代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要求改良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日本的音乐教育,并把西方的音乐带回了中国。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在这个时期萌生了。到了二、三十年代由于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美育思潮进一步兴起,这股思潮的兴起对当时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大的,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时认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美育。并把音乐教育片面的归到了美育范畴当中。而音乐教育自身的功能与目的却被淹没。这股美育思潮不仅对当时的音乐教育思想有影响,甚至这种影响持续到现在。本论文以历史为主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了本文问题研究的缘由以及问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思想概况。主要从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总结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二、三十年代的美育思潮对当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这一时期受到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美育思潮兴起来了,这股思潮如此强大,甚至淹没了音乐教育对它自身的一种探索,受这时美育思想的影响,人们把音乐教育也归类到了美育教育当中。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育思潮对当时到现在的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笔者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本论文梳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育思潮对近百年的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厘清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来探讨从20世纪以后音乐教育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然后引起人们更清晰的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有更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