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被绝大多数的国家政府所认同和接受。土地资源又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西藏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会严重影响西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通过大气环流及其江河水流的水汽循环,直接关系着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西藏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的制高点,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未来中国和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其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本文生态足迹分析法对西藏2000~2006年间的生态足迹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且按时间序列对西藏生态足迹供需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在2000~2006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所占百分比几乎无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林地、草地呈增加,未利用土地呈递减。动态度计算结果中,最大值为建设用地。西藏在2000~2006年一直是生态盈余,西藏的人均生态足迹是逐年增加的,从2000年的0.6492hm~2增加到2006年的0.8372hm~2,增加了0.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是逐年的减少的,从2000年的7.4233hm~2减少到2006年的6.8682hm~2。从生态足迹与经济相关属性分析来看西藏土地资源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西藏的万元GDP生态足迹在2000~2006年期间是呈逐渐下降的,表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生态多样性在2000~2006年期间是呈逐渐下降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而生态足迹的发展能力也是逐步提高的。生态足迹弹性系数年际变化均小于1,说明西藏经济发展速度大于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在做好高原生态保护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经过计算分析发现,西藏土地资源呈现生态盈余状态,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难利用土地面积大,土地垦殖率低;集约耕种水平还不高;草场资源丰富,利用不合理;林地开发程度低,经济与生态效益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与意见:树立土地利用伦理观,提高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广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