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视域下雪莱《西风颂》的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珀西·比西·雪莱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坛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戏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语言功底卓越,思想深邃,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表现力强,以生花之笔创作了《西风颂》。该诗比喻奇特,音韵节奏匠心独运,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意象和音韵之美广为传颂,同时也成为众多诗歌研究者孜孜探究的目标。国内外学者纷纷结合各种批评理论对雪莱的《西风颂》进行诠释,在文体学、语言学、美学、翻译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西风颂》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该诗进行研究。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理念运用来解读文学作品阅读过程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不仅为该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拓宽了分析雪莱诗作方法。  本文以雪莱的《西风颂》为文本,从认知诗学的两个角度:图形与背景和概念整合,对诗人创作《西风颂》时的心智过程以及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心智体验过程进行研究,以期解读诗歌的主题意义,并深度挖掘隐藏在诗歌中的思想内涵。第一章首先介绍认知诗学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相关的两个概念:图形与背景以及概念整合,为后面的分析提供了认知理据。接着对国内外《西风颂》的研究做了简要回顾,归纳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认知诗学对解读《西风颂》这首诗歌的创新意义。第二章运用认知诗学中图形与背景这一认知方式来解读《西风颂》,通过分析文本中图形与背景的建立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和反复转换来探讨诗中“西风”的威力在读者的认知域中是如何突显的,并结合时代背景来思考诗人当时的心境,探索诗人是如何表达自身内在的情感,从而使革命主题得以突显。第三章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意义的建构挖掘隐含在诗歌中的思想内涵。人们对《西风颂》的解读更多的是定义在革命诗歌的范畴内,分析其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反传统和对现实社会批判与讽刺的思想。事实上,雪莱是一位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在中学时期就醉心于哲学,人们往往不了解这一层面而忽视了他哲理诗人的一面。且该诗意象丰富,比喻奇特,它们的意义是怎样被读者认知的,概念整合这一认知原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方式。在解读过程中,挖掘出了诗人浓郁的生命哲理意蕴。第四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认知诗学是一门对文学阅读有着独特解释力的学科,对本文有强大的可行的阐释力。认知诗学在诗歌解读中的运用,不仅让读者在理解诗歌的同时提供了可靠的认知理据,而且还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为了重新唤起语言人类学家对文化意象的兴趣,美国人类学家Palmer1996年提出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文化研究,进一步指出同认知语言学相关的三个传统语言人类学的核心方法,即博厄斯语
科普翻译作为科技语篇的一种变体,是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写作体裁,通常具有文学性、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四个特点。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科普文体也应区别于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
作为最权威的国家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国家领导人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和对未来的工作计划的重要讲话,也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现状的重要文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