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草莓蛇眼病为研究对象,对草莓小球腔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品种草莓感染小球腔菌后叶片中防御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如下:1.草莓小球腔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从营养条件和物理条件这两方面对小球腔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营养条件包括氮源(天门冬素、硝酸钾、硝酸铵、蛋白胨)和碳源(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甘露醇),比较病原菌对不同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程度,分析哪种氮源和碳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利。结果表明:用葡萄糖做碳素营养,分别以硝酸钾、硝酸铵、蛋白胨、天门冬素做氮素营养,病原菌在不同氮素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大小差异不大,但菌落特征差异很大,可见氮素营养对病原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大,但对菌丝生长特征影响较大,以蛋白胨做为氮素营养对病原菌生长最为有利;用天门冬素做氮素营养,用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甘露醇分别做碳素营养,结果表明麦芽糖做为碳素营养对病原菌生长最有利,菌落直径最大,边缘整齐,菌丝茂密。物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值范围为6.0—7.0,菌丝生长茂密,在25℃—30℃之间生长最适宜,菌丝茂密,颜色纯正。2.草莓抗蛇眼病主要防御酶的研究:本试验选用6种不同抗性的草莓品种,测定草莓感染小球腔菌后体内防御酶含量,分析草莓感病后的PPO、PAL、CAT、SOD、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总体上,所有品种草莓在感病后酶活性都强于对照,抗病品种酶活性都强于中感品种,中感品种强于高感品种。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变化的特点是高峰出现的早,有的出现两次高峰,最高峰值与对照相差的倍数大;中感和高感的酶活性变化特点是高峰出现的晚,最高峰值与对照相差的倍数小,且酶活性变化较平缓。对照处理的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这些表现说明PPO、PAL、CAT、SOD、POD在草莓抗蛇眼病上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几种酶变化的强弱可以作为早期鉴定草莓品种抗蛇眼病的一种有价值的生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