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往对性别二态性面孔偏好的研究往往落脚于不同情境条件下在“好基因”和“好父母”之间的权衡,多是考察社会生态环境线索的影响,忽略了个体本身的人格特质在此权衡过程中的作用。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时间进行权衡的策略称为生命史策略。在生命史策略连续体的两端分别为快策略和慢策略。不同的生命史策略在后代繁衍中具有不同的注重取向。快策略个体更多的繁衍努力,追求当下生育,并注重后代的数量;慢策略个体更多躯体努力,延迟生育,注重后代质量的培养。而男性中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面孔特征代表了不同的进化意义。男性中男性化面孔意味着“好基因”特征,能为后代提供高质量的基因,保证后代的存活率;女性化面孔往往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对后代更多的“亲代投资”。以往研究较少基于生命史理论探讨性别二态性偏好。本研究通过实验一探究生命史策略对性别二态性偏好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实验二探究环境威胁线索是否会对不同生命史策略个体的性别二态性偏好产生影响。方法通过选择男性化的比例(迫选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内隐联想测验)以及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总注视次数(眼动技术)探究快、慢策略个体的外显偏好、内隐偏好和心理过程(实验一)以及暴露于环境威胁线索下性别二态性偏好是否会发生变化(实验二)。结果快策略个体在内隐联想测验和迫选任务中均偏好男性化男性,同时体现在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总注视次数三个眼动指标上。但慢策略个体在内隐联想测验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二态性偏好,迫选任务中显著偏好男性化男性,眼动结果与内隐联想测验结果一致。当施加环境威胁刺激后,快策略个体无显著变化,刺激组和中性组均偏好男性化男性,体现在内隐联想测验、迫选任务、总注视时间以及总注视次数上。慢策略个体在内隐联想测验和迫选任务以及眼动指标的首次注视时间上均表现出显著的男性化男性偏好。结论研究结果符合生命史理论,证明了生命史策略个体在后代繁衍任务中权衡点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性别二态性偏好;也证明了这种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境线索灵活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