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为毛茛科(Ranunculacea),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 DC.)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2900-3200 m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和林缘坡麓次生灌木林。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藏民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使用西藏大花黄牡丹根皮治疗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癣菌病等。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为表皮癣菌属,丝状病原真菌;断发毛癣菌(Trichophyton tonsurans)为毛癣菌属,丝状病原真菌;二者均为引起临床上头癣和体癣等皮肤癣菌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本文对西藏大花黄牡丹根皮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分级萃取,而后对各个组分进行抗絮状表皮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活性成分筛选。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组分抗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3-6.25 mg/mL和1.57-3.13 mg/mL;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6.25-12.5 mg/mL和3.13-6.25mg/mL,最终确定乙酸乙酯组分为抗絮状表皮癣菌和断发毛癣菌的有效部位。本文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MCI-Gel)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乙酸乙酯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23个,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并结合文献报道确定其结构,其中包括单萜类化合物7个、单萜苷类化合物3个、酚类化合物8个、酚苷类化合物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个、三萜类化合物1个。其中新化合物4个,分别命名为:大花黄牡丹萜A、大花黄牡丹萜B、大花黄牡丹萜C、2-羟基-1-(2-羟基-4-甲氧基苯基)丙烷-1-酮;已知化合物19个,分别为:苯甲酰芍药苷、芍药苷元、2-羟甲基-苯酚、香草醇、芍药苷、赤式-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2-二醇、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没食子酸甲酯、Paeonilide、Paeoniflorone、3β,23-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没食子酰芍药苷、苯甲酸、5-羟基-6-甲基-1氢-吲哚-3-甲醛、10-Hydroxyverbenon、2-羟甲基苯基β-D-糖苷、丹皮酚、丹皮酚新苷、丹皮酚原苷,这19个已知化合物均首次从西藏大花黄牡丹中分离得到。通过对分离得到的12个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芍药苷元、苯甲酸、没食子酸甲酯、丹皮酚具有较强的抗絮状表皮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活性,它们抗絮状表皮癣菌和断发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μg/mL和0.25μg/mL,0.25μg/mL和0.125μg/mL,0.25μg/mL和0.125μg/mL,0.125μg/mL和0.0625μg/mL。本文对西藏大花黄牡丹抗絮状表皮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活性组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最终得到了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今后深入研究治疗由絮状表皮癣菌和断发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病提供了新的药用资源。